超越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底层逻辑。可以套用一个“公式”来认识语文学习和教材的关系:语文是无限的,教材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教材来解释和成就无限的语文,是不可能的事情。
让学习者学得更加通透,理解得更加深刻,语文素养发展得更加全面,获得长足的言语生命力和强大的读写创造力,语文的教与学,就必须超越教材。
这是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如果高效将课外阅读融入语文教材,每一期共读活动,百千导师都会围绕本期选书做出细致指导,62期共读活动,4-6年级的语文教师或者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的时候可以如何做好课内外衔接呢?
本书以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可歌可泣的师徒情意为主线,用细致鲜活的文字记述了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锔瓷的传承故事,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我”少年时在外婆的支持下,拜李老头儿为师,学习锔瓷技艺。师父看似是位普通的手艺人,实则技艺精湛,血脉中还流淌着民族气节,有着过人的气度和胸怀。师父的教导犹如阳光,照亮“我”的成长之路,指引“我”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守艺人”。最终,“我”寻回流散在民间的宋代梅瓶,交还给国家,完成了师父的遗愿。
1、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要求学生能熟练根据文章的描写想象画面,例如能一边读文字时,一边能打开所有感官,在文字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师徒俩》一书的文字极富画面感,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特别适合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例如书中描绘武汉的夏日炎炎:夏天,武汉真像一座火炉,哪儿都冒着热气。早上太阳出来,就是一个刺眼、发白的火球,天上的云彩早已被太阳烧化了。
过了一夜的树也没有缓过劲儿来,有气无力的垂着枝头,那些叽叽喳喳的雀儿早就不见了踪影,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小狗也坐在路边喘着粗气。一路上,双眼被强烈的阳光照射得完全睁不开,只能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儿,我可不敢走柏油路,不小心踏上去,会烫的跳脚,如果脚步太慢,鞋可能会被粘住。
你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到什么画面呢?书中还有哪些像这样读起来特别能产生画面感的描述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且把想象到的画面写在相应的地方作为批注。
2、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要求学生学会从全文或局部提问,从文章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阅读《师徒俩》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巩固练习提问策略。例如读到文中的“我”入师门后,师父却让我先学习“钓鱼”,就可以从内容角度提问:师父的用意如何?学钓鱼与学艺之间有什么关系?
期待孩子们:《师徒俩》平实质朴且丰富灵动的语言,如诗如画的景色描写、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生动细膩的人物描写等,既可以作为作文范本,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期待孩子们以读者的视角或者代入书中角色,在整本书阅读中巩固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巩固运用“提问”阅读策略,阅读时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在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拓视野,提升文化自信;感受匠人精神,延续世代匠心,守护文化根脉;邂逅更多好书,照亮成长之路。
期待老师们: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爱上阅读,爱上整本书阅读;能交给孩子们阅读方法,让阅读有目标、有实施、有评价、有成果成效;能启发孩子们从书中读自己,知自己,创造自己。
期待家长和社会:
关注传统文化:作品在展现锔瓷技艺魅力的同时,将少年学艺、成长的过程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儿童心灵的脉动,将传统手工技艺内蕴的文化精神解析出来,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从而使传统文化以可知、可感、可亲的方式走近小读者的心中。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关注匠人精神:作品生动刻画了师父这一中国匠人的形象。少年从师父身上不仅学会做事和做人,更传承了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师徒俩用一生守护了代代相传的技艺,以及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共同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师徒情谊。让读者看到匠人由手艺到精神的内核。
关注教育力量:长辈身体力行,通过行动与言辞,将朴素的人生哲学传递于“我”。尤其是师父的口传心授,教人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身,发现传承的真谛,受到教育的启迪。
两代匠人的名族气节:《师徒俩》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我”在少年时期跟随李老头儿学习锔瓷技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锔瓷艺术以及师徒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在这个过程中,师父不仅传授给“我”锔瓷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匠人精神、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作品中对于锔瓷技艺的描绘,如使用铜钉修复瓷器的过程,不仅体现了这项技艺的精细与独特,也反映了匠人对待每一件作品的态度和情感投入。
书中还提到锔瓷技艺不仅仅是一项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师父对于修复文物的态度,以及他在面对国家文化遗产时所展现的责任感,都深深影响了“我”,并最终促使“我”完成师父遗愿,将珍贵文物交还给国家。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与守护。
《师徒俩》以其温暖而又深刻的故事,不仅展示了锔瓷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内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本书很适和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家国情怀这个主题进行结合。这一个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我们可以以“颂民族精神,赞国家情怀”为主题,做一整个单元的共读活动。
• 阅读前:查找资料,感受名族文化
(1)查找瓷器资料: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不同的瓷器种类(如青花瓷、汝瓷等),收集相关图片、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信息,最后汇总成一份班级报告。
(2)观看相关影片:选择适合四年级学生的纪录片或短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匠人的专注与执着。
(3)了解锔瓷技艺:除了书面资料,也可以邀请当地的手艺人来校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锔瓷过程。
• 阅读中:运用方法,有效阅读
(1)概括章节内容:指导学生提炼每个章节的关键信息,并鼓励他们自己拟定小标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这本书的文章脉络还是比较清楚,四个章节,都是以主人公“我”和师父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带着孩子们用主要任务加主要事件,对每个故事进行小标题的概括,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对小说内容进行梳理。
(2)读写结合:让学生挑选书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模仿写作,可以是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对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读小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伍剑文字功底是很深厚的,很多的表达都适合孩子们进行练笔。
可以先让孩子对觉得有新鲜感,或者画面感强的句子进行摘抄。
这里提供一些内容,比如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的表达就很有顺序,借助方位的词把周围环境描写清楚;再如对锔瓷手法的描写,作者的动词用得很生动;还有李老头儿的生平是穿插在文中,可以尝试进行提取,了解人物背景。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李老头儿教导我的话进行理解,也就是对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解释。从而感受到,李老头儿这类手艺人骨子里的匠人精神和民族气节。
• 阅读后:综合实践,展示风采,这里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1)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活动可以与社区合作,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制作小报或PPT:除了锔瓷技艺,还可以扩展到其他非遗项目,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模拟对话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对书中人物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向北方》
【俄】安雅·肯德尔
【俄】瓦莉亚、肯德尔/图
【俄】安娜·伊格纳托娃/文
王志耕/译
山东教育出版社
1.结合本学期学习的“提问”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用批注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同学们交流。
《乌鸦先生必须回到太太身边》
[奥地利]蕾切尔·范·库艾/著
李颖妮/译
海豚出版社
《乌鸦先生必须回到太太身边》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对特殊的兄弟之间的故事。我们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这本书时,可以结合五年级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
本年级第二单元的习作的要求之一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结合这本书,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比如,作家描写维辛先生,就是通过他大声且清楚地反驳他太太对李奥的诅咒,通过教李奥教师割草机,即使割草机撞上了一棵梨树也面不改色等事例,写出了一位真心帮助李奥的老人。通过发现作家写作秘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乌鸦先生必须回到太太身边》是一本很有意思、也充满力量的书,随着一场充满挑战和艰险的旅程拉开帷幕,书中的人物也跃然纸上。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中有“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练习提高阅读的速度。此外,围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一要素,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作者是怎样刻画马科斯这个“大弟弟”和李奥这个“双料英雄”的?在拯救乌鸦先生的并肩作战中,哥哥和弟弟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快来书中一探究竟吧。
《额尔齐斯河男孩》
马三枣/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新疆,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哈萨克族,诗一样的民族。《额尔齐斯河男孩》讲述的就是生长在这里的哈萨克族十岁少年阿拜和他朋友亲人的故事。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阿尔泰山下,长在额尔齐斯河畔。他们淳朴善良,他们勇敢率真。这本书共九个故事,情节之间没有联系,但读起来却让你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在阿拜与朋友赛力克,长辈驼老爹,来支教的陈老师,自己的阿爸......的交往中,看到了哈萨克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着阿拜的成长,经历着他诗一样的童年。
根据五年级上册语文要素中要求: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多数小读者都不了解或者了解得少之又少。因此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写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这本书的语言特别生动,其中环境描写极为突出。新疆北疆的美丽景色,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即使是没去过的读者,通过阅读作家的文字,也能对北疆窥见一斑。那些优美的文字值得细细品味。
1.赛力克酷爱音乐,驼老爹对草原一片深情,哈依娜甘愿为草原牧业奉献,阿拜的爸爸为了草原的发展而扎根基层,忙忙碌碌......这些鲜活的人物勾勒出了北疆的美好蓝图,通过阅读从这些人物身上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2.阿拜诗一样的童年来自哪里?
1.充满诗意的语言。作者书写这部书的时候,将哈萨克族的民歌和民谚,以及他们比兴式的说话方式自然地融入在作品中,营造出浓浓的民族风情,也让话语具有了比喻、象征的功能。
2.体会浓浓的民族风情。书中大量描写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北疆的秀丽风光,读后会让人产生向往之情。
《迷失的鲸》
〔英〕汉娜·戈尔德/著
〔英〕李维·宾福德/绘
杨扬/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童书馆
《迷失的鲸》的确是一本不应错过的好书。它的主题与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背起行装出发,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完美契合。参与本期共读,我们将一起来到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沿岸,跟随12岁的主人公利奥一起与一只名叫小白的灰鲸相遇;在一场充满惊奇、爱与勇气的探寻里,紧扣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阅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进而更深地理解个体成长的奥秘,爱的涵义,以及人类与海洋、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使命。
本期共读的作品《迷失的鲸》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将课外阅读与课内语文学习更好地结合,发挥阅读的最好功效,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做尝试:
1. 理解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六年级上册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通过情节的推进和环境的描写来塑枣人物形象。《迷失的鲸》中,主人公利奥与灰鲸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和环境的描写,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塑造利奥和灰鲸的形象。
2. 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在《迷失的鲸》中,利奥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他对灰鲸的关爱,都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展现的。
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三单元强调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包括快速阅读和精读。《迷失的鲸》中丰富的情节和详细的描述,可以作为练习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和深入理解文本的素材。
《我们的乒乓球队》这本书可以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单元很好地进行结合。
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我们的乒乓球队》这本书中有多处运用到点面结合写乒乓球比赛,写活动场面时,既关注了整个场景,也注意到了队员的表现,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乒乓球队队员的神态、动作、语言,是非常好的写作范例。
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我们的乒乓球队》第一章紧紧围绕红旗小学“小”的特点,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表达“小”的中心意思,可以用来指导同学们围绕中心意思写作。
62期报名即将截止了!还没报名的老师和家长不要错过与名师一起切磋整本书阅读指导经验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