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北京东方红学校校长孙江洪在德国留学教育合作交流发布会上的讲话

发表时间:2021-04-30 09:51作者:Admin来源:孙江洪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是北京东方红学校,也就是德国安哈尔特大学在北京落地学校,实施学校的管理层领导之一。我今天不用一个校长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我也不想用一个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来进行分享,因为无论我们选择哪一个留学出口,最终都会发现每一个出口都有它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也不想在这里说这个项目有多么的好。我想就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来分享一下。为什么是留学德国?

        今天大家到这里,是来谈论交流德国留学这件事情,说到“德国、留学”就是国际教育,我想谈一谈作为一个从教近20年的教育者,然后作为一个母亲,我的教育观点,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德国?或者说,不是我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选择了我。

  所以我今天的分享的主题是“何以德国”。

  第一点 我讲讲国际。说到国际,说到留学,实际上牵扯到国际教育。无论我们跟孩子谈国际视野也好,还是说带给他们原汁原味的国际教育也好,只要我们一提国际,就显得特别的高贵,好像就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引领着一股教育的潮流。实际上在国际这个词在新华字典里面,意思就是“世界各国之间”和“与世界各国有关的”这么一个意思。

       那也就是说像我的孩子如果到国外去上学的话,他就变成了一个国际生,同样如果一个国外的孩子进到我的学校来上学的话,他也叫国际生。我的孩子去到国外上学,他享受的科目和当地的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我的孩子跟当地孩子唯一的差别是学籍身份的不同,这就是国际了吗?

       我想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更多讲的是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视野它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我们国内目前把国际教育或国际化这个词大词小用了,比如说某一些学校的国际课程可能就是,一个英美澳加课程加上一个国内的课程,然后说这叫国际课程。实际上我觉得更准确的定义应该称之为中加班、中澳班、中英班、中美班。我认为国际它不是讲西方的某一国,也不是说中国加西方的某一国,甚至它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东亚加欧美,东西方二元论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国际视野它更多的讲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所以不是说简单地说我们了解一些国际的事物,然后用了一些国际的课程,我就国际了。我认为国际视野它真正培养的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国际教育中的国际视野的培养不是某一个国际学校才具备能够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孩子,它是可以融入任何现代教育体系里面的,国际视野是可以融入任何现代教育体系里面的。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他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世界大背景下,人类不同的文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如果在课程中问孩子,世界的人口分布与年龄组成是怎么样的?2025年的时候,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的人口将占据世界总量的几分之几,这些东西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到底有什么关系?世界上的各种能源分布是怎么样的?这又将如何影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我们为什么要跟非洲和拉美国家加强联系?类似于这些社科类的问题,如果从浅到深来探讨或者思考的话,这些是跟国际视野相切题的。

      也就是说我在讲中国历史课程的时候,如讲先秦轴心时代的文明的时候,我是可以把东方的哲学的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拿出来做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是可以从少数民族视角来切入,如何来做大一统的,而不是简单的就是说一个什么抗击胡虏了,什么恢复汉室了,我们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讲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是有助于国际视野的培养的。所以,我认为国际视野它不一定是国际课程。义务教育,也可以做得非常国际。我们的k12课程,12年的义务教育是可以很国际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教育观点。

  第二点我想讲讲教育。当我们在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通常可能我们是说学区房、小升初、区重点、市重点、语数英、奥数金牌、钢琴10级、掐尖儿,是吧?我们可能通常会说这个好,然后我们可能还会说孩子的兴趣天赋成长、心理健康,我们会讲这些。可能我们还会谈到生命、价值观,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接触很多家长,发现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通常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说到第一个层次的时候,话题是最多的。再往下深一点,说孩子的兴趣天赋,可能会跟你敷衍聊一聊说一说。但是如果跟他说聊一下生命,聊一下人生观,聊一下价值,聊一下幸福,大部分人觉得很虚的话题,他就跟你说不要这么虚无主义。我接触过很多的家庭,也跟踪过很多问题,孩子的事情,我发现在教育中实际上是有一个三段论。就是说我们来看一个孩子的发展,在短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可能看的是成绩,中期的家长看的是兴趣爱好,更长远的他看的是格局。不同层次的家长是不一样的。

       第一类,就是以成绩为导向的,我们来想一想孩子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有没有设想过,通常意义上我们会简单地去画一个等号,就是好成绩等于学习好,学习好等于是好学生,等于是好名校,好名校等于是好前途,大家通常会这样。但是实际上我们再去想一下的话,会发现,好成绩是用一套标准的试卷去考不同的学生,分数越高,成绩越好。

       那么还原到本质上来讲的话,好成绩就说明了某位同学在某一种标准的评价体系下,他赢得了其他同学。但这个范围是我们在知识掌握度范畴内的评测,而不是知识使用上的考量。那么注定在这样一个评价体系里面的孩子,会有一些因为成绩不好而被暂时淘汰的。我用了一个时间词叫暂时淘汰,他只是被暂时淘汰。其实我想表明的就是对知识掌握好的同学,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擅长使用知识的同学。如果我们都是用成绩来考量的话,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变得很焦虑,因为如果用这个东西来考量,我们无非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孩子学习成绩好,皆大欢喜。第二种孩子学成绩不好,着急上火。

        可是你发现孩子学习成绩好,他是有阶段性的。他小学好,他可能初中不好,他初中好可能高中不好,高中考大学不好。永远你去追,你就一直都很痛苦,一直很焦虑,大家一定都是都有这种感同身受的。

       第二类家长就是高级一点了,会想我要注重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容易对吧?人生苦短,我们要去追求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又掉到另外一个陷阱了,什么陷阱?基本上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发展,都把它物化了,把它功利化。我们会说这个兴趣不行,你得去弹钢琴,加强艺术修养。你怎么会喜欢做饭呢?你喜欢做饭以后有什么意义对吧?你会跟他讲,最后他的兴趣发展也会成为商品化功利化,会为了成为他未来人生成功的一个标签。这个层面的家长,其实已经能考虑到兴趣和发展的家长,但如果我们把人生的维度再拉长,时间轴再拉长一点的话,我想我们所有人扪心自问,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父母,可能最终想要的,是孩子人生的幸福、安全、稳定。我觉得这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想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的父母有更高的一种格局。但这种格局并不专属于某一类人群,不是专属于大城市或者说收入高、学历高的家长,这种格局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人他可能就是农村出来的,年纪轻轻自己创业,他的母亲可能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农村妇女,但是你能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能看见他母亲留下的所有的人生优良品质,这些东西是会复制的,这种是格局,而这种东西,我们会看到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他的一些可能不是很高级的父母的优良传统的翻版。我觉得可能这是大家会忽视掉的一个东西。

       但是有人会说,这个格局不应该是知识更深厚,视野更宽广吗?才能拥有格局,怎么是就一点价值观的输入就可以有格局。现在很多人读了名校,读到博士了,读到世界500强工作了,也在美国定居了,依然会让孩子去钻营取巧,依然会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最后我们会考量到,当人生进行到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想真正的大格局其实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是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同时也是可以应对这种人生跌宕起伏的。

       这样的家长,他可能是居住在城市,也可以是居住在农村、乡镇,他可以是从事科技文化服务行业,他也可能只是一个经营店铺的小老板,他可能就是一个裁缝,是一个种植果园的人,任何一种行业都有可能。他可能拥有博士、学士这样的学位,他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只会简单的阅读。

       我觉得其实任何一个家长,只要你有一个对世界的慢慢在修正,或者说更长远的人生的导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慢慢变得平和起来,你会变得没有这么焦虑,你会发现你之前的所有的那些压力不知道为什么它消散了。它为什么消散了,其实说到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作为妈妈,包括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希望不要整天盯着孩子每天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要关心一下孩子真正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天赋所在,最终我们帮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价值所在,让他的生命从此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是我认为作为母亲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可能比我给他万贯家财那些都更有利。而且我认为这是每一个家长,只要你想都可以做到的,真的不用一下子一夜暴富,真的可能不需要你一下子改变你的阶层。你没有办法一切下子改变你的阶层,你没有办法让你一下子变得很有钱,但是你可以转你的观念,你可以给你的孩子另外一种人生的导向,所以其实对中短期成绩的关注,对中期这种兴趣成长的关注,最终无非是想为孩子寻找一个幸福、稳定、安全的人生。

  第三点我想讲讲家庭的风水。风水这个词其实就是和睦度,风水就是大家待着舒服。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家会发现最终问题都出在家庭。一个家庭是由父亲和母亲共同来打造和完成的,他通常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共同决定了这个家里面到底是怎么样子的。但是你家庭的场,它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一个家庭想要和谐兴旺,首先你要走对方向,另外这个方向通常是爸爸来决定,但实际上现在咱们有点变化了,妈妈决定的比较多。然后家里的温度通常由妈妈来决定,就是妈妈的情绪决定了这一家你是否和美。

      我做很多家庭问题的咨询,也解决很多夫妻关系,发现妈妈的情绪家里的温度最受影响。妈妈最容易受两件事情影响,一个是爱,一个是钱。一个是爱,爱这件事情太难了,它牵扯到各方面。夫妻之间如何相处,亲子关系如何相处,这是一个大话题,另外一个就是经济压力。大家都在比,他家孩子上了2000块钱的课,我得去上3000块钱的课。他家去美国了,我家得去比美国更厉害的学校。可是最后你在比的时候,你发现你囊中羞涩,你没有这么多钱。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很有钱,没有受经济压力这种情况。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我作为母亲,我跟我家的孩子说的很清楚了,我说:“你一定要记住你的妈妈不是一个会卖地卖房子供你读书的人”。我认为每个人的福报是有数的,每个人的福气是有数的,小孩子我希望在他小的时候多替他积攒一点福气,不要早早地把福气都用光。动辄一个孩子去上学,家里几百万投进去了。我是从惜福的角度,我在整个的规划中,没有去给孩子做大额的这种上学费用的储备,虽然我有非常严谨严密的所有的学习规划资金的储备。当然有人会说让你的孩子去挣奖学金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不想用一个小概率事件来寻求我孩子的未来。他如果能的话,想去更好地操作一下,那自己去想办法,妈妈能给你的就这么多。这样的话对我来说我不用超负荷,付出太多,我的孩子不用因为得到太多而有愧疚感,有压力感。

       我讲了三点,第一点我讲了国际化,不一定国际课程才是国际化,义务教育可以很国际。第二点我讲了人生,最终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人生的幸福安全和稳定。第三点,我讲不要去做超出自己欲望,超出自己可支付能力,或者说让自己欲望要不断去填补的这样事情。

       我有两个孩子,基于这三点,我的孩子都是在接受国家k12课程的教育。没有上过A-level,AP课程,不考雅思,不学托福,但是我认为他从小接受的是非常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走出国门的,他一定是要实现国际化的。

       第一,当上面三点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德国就出现了。为什么德国出现?因为完全的国内课程的衔接,德国方向是完全的国内课程衔接,我不用去SAT不用GPA,不用托福,不用雅思,我只需要满足一个德语语言的要求就可以了。

       第二,德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它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已经开始根据学生的信息和喜好来进行分流,它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进行分流的教育体系。同时它也是全球生活幸福指数排名非常靠前的国家,并且在全球领导力排名上,连续三年德国已经是排名第一了。同时它也是全世界留学生,留学定居比例最高的国家,它满足了我幸福、安全、稳定的要求。

       第三,大学免费,生活费全球都比较低,学术学业氛围很浓郁,然后专业非常的务实。另外他还有免税打工,再加上我们签的安哈尔特大学的团签通道。它满足了我对教育我认为很核心的三个点,所以我觉得水到渠成,没有什么可说的,自然是德国了。

  以上其实是我个人的选择,正好我又是在学校工作,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错过,一定是要为学校争取。因为对学校而言,对北京东方红学校而言,我们不需要更改课程,我们不需要对接新的课程,我们只需要加入一门德语就行了,而这个德语是同时又能完成小语种高考,我们是可以进行小语种高考的,然后又为孩子们寻求了一条新的出路。              教育最终讲的是出口。我们有什么样的出口,我们为孩子多了一个出口,我以前参加国内课程的同学没有办法出国,出国很难,你要么就去读英美课程,去读这些课程体系,你只要不读你就没有办法出去。但是现在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可以去做。

     另外一个就是,北京东方红学校,本身我们的定位就是择优而教,则信而学,则向而行。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兴向来培养孩子们,实际上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够绽放,我们的口号叫“让最微小的花也开得灿烂”。

      所以我觉得德国留学项目跟我们北京东方红学校非常的契合,就是非常的匹配,当然当仁不让,肯定是要上中德项目了。我们上来以后,我们学校就成功的完成了转型,我们就变成了三语双轨双出口学校,这是学校一个华丽的升级。

      其实我讲了这一些,看似没有具体讲德国留学,我是想跟大家说,读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一句话特别的打动我,他是这么写的,“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是,最好的选择我。”我们每天都面对很多的选择,当你有选择障碍的时候,可能就是每一个选项都不够优秀。当出现一个足够优秀的选项的时候,根本就不是你在选了,而是你被他击中了。就是你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就是他。

      所以,何以德国?因为匹配,不用改跑道。何以德国?因为一致,都是寻求幸福稳定。何以德国?因为划算,性价比高。何以德国?只因为最好的选择了我。

谢谢大家!


文章分类: 德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