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文化面面观发表时间:2024-10-27 17:18 学校文化面面观 胡万铭:教育部信息中心研究员,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英特尔国际未来教育项目主讲教师,《西部大开发》杂志特约编辑,编写《学校文化与教育理念集粹》《学校文化理念策划实践》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成功主持完成了二十多所学校的文化理念策划。
1.学校文化的定义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2.学校文化的内容 对于学校文化的内容,本人认同俞国良先生的三层次理论。 第一,学校文化的外显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被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比如校园和校舍布局设计、校园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图书馆建设等;另一方面是显现在外的学校主体的活动形式,比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种各样的竞赛、比赛、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等。 第二,学校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指学校中需要利益相关者遵守的制度、规章,主要包括特有的师生规章制度、学校管理条例、学生守则、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等。 第三,学校文化的内隐层,主要指学校内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各种思想意识,表现为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风气、校园人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思维方式等。 3.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当前,许多中小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有意无意地将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混为一谈了,须知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校园文化并不等同于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属于组织,校园是学校所在的空间,这两个概念本身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有怎样的学校,才会有怎样的校园,校园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办学目标规划与设计的。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也好,作为一个机构也罢,它所有的绝不只是空间,决定学校发展的主体也不是空间,而是它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当然还有时间,因为文化是慢慢积淀起来的。 其次,尽管校园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所学校的发展,譬如办学规模,但这绝不是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等共同构成的学校文化,更是倡导与践行这一学校文化的人。如此来说,学校文化属于组织文化,既然是组织文化,就不可能只用指示空间的“校园”来替代。 第三,“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从文化分类的角度来审视,文化的分类有三种情况。二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分法:物 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无论哪一种分类,校园文化更多地应该划归“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范畴,属于学校文化的下位概念。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活动的,背后是主导学校运作的理念与准则,即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具体一所学校的文化,即“学校文化”。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地将校园文化混同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部分,远非全部。 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了校园文化环境上,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建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仅有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与空间相比更需要的是时间,因为精神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像校园里的建筑、招贴、标语那样想换就可以换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搞清楚学校的定位在哪里,学校究竟想干点什么,能干些什么,哪些能干好,哪些必须干好,避免出现“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问题。办学者不要总是想 着做加法,更要想想如何做减法,想想如何聚焦、凸显学校个性。某 种程度上说,打造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办学者重视什么以及选择什么 样的办学观念,从而建立起适合学校的文化,并塑造学校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影响着师生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并且可以薪火相传。要做到这一点没那么容易,更不是移植和拿来那么简单。 从学校教育的特质来看,课程与教学才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偏离了这一重心,学校文化呈现出来的东西越多,则越暴露了办学者的缺陷。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宗旨是为了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人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技能与素养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的重心要放在提升师生的学习力上,而非简单地在“让每一堵墙都说话”的观点影响下,将校园各个角落塞得满满的。 虽然学校文化构成的分类不同,但是其内容在实质上基本相同;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基本相同。因此,学校文化包括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1.现状: (1)物质文化建设有一定成效但仍不均衡: o 部分学校环境改善明显:许多中小学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校园的建筑、操场、绿化等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比如一些地区通过政府投入和学校自身的努力,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拥有了塑胶跑道、标准化运动场所、现代化的教学楼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o 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差异: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重点学校的文化设施较为完备,如图书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等配备齐全,但一些偏远地区或农村学校的文化设施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2)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且缺乏特色: o 理念传达形式化:部分学校虽然提出了校训、校歌、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但往往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真正深入师生内心,未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仍然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 o 文化特色不鲜明: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缺乏独特性,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在办学理念、校园活动等方面,模仿借鉴其他学校的情况较为普遍,没有充分挖掘和体现本校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办学优势,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学校文化品牌。 (3)制度文化建设有待完善: o 制度执行不严格:一些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严格、不公正的情况。例如,在学生评价、教师考核等方面,可能会受到人情关系、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损害。 o 缺乏民主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师生的参与度不够,往往是学校管理层单方面制定制度,没有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制度缺乏认同感和执行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网络文化带来新挑战: o 负面影响难以避免: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等,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 o 引导利用不充分:虽然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网络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还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2.需求: (1) 强化精神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践行: o 明确核心价值观: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贯穿于教学、管理、校园活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学校的精神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o 突出特色文化: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历史、地域、师资等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2)完善物质文化的建设与优化: 不断完善学校各种场所的文化建设,紧密围绕核心文化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文化环境,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要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雕塑、壁画、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学校的精神文化、优秀师生事迹、学科知识等内容,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文化气息。打造舒适、宜人的校园文化空间,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3)推进制度文化的科学建设与民主实施: o 科学制定制度:学校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o 民主执行制度: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师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修改和监督中来,增强制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制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与利用: o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安全课程、举办网络安全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o 拓展网络文化建设平台: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如在线课程、网络社团、文化论坛等,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同时,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1.理念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个人有“魂”,一所学校也有“魂”,是这个“魂”,使得“整 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并最终走向文化育人、走 向教育家办学之路。 (1)理念文化的内在要求 学校的“魂”,也就是办学理念,是学校最大的一笔精神资产,它有四个内在要求: 一是、要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回归中国文化母体,用中国话语方式来建构和表达教育的价值观、方法论,以及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育人目的。 二是、必须服膺于教育的本体、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质量和提高生命价值,就是让人生更加幸福、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得以加强。当然,教育离不开政治,离不开经济,需要为党为国育才,但教育本身也有自己的规律,两者并非矛盾,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三是、必须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教育之魂。因此,一所学校的理念,必须是“立德树人”这个共同价值的校本化表达。 四是、发挥体系的力量。一所学校的“魂”,应当是一个理念实践系统,而不是一句口号,从认识论到价值观,又从价值观到方法论,自成体系,在办学理念的领导下,打通每个实践环节,变成学校的行 动纲领,从而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2)理念文化提炼的基本原则 一个理念要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关键是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一是、本质性。就是要能对办学思想进行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组织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沙因认为,居于文化最深层的是“假设”,所有价值观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比如儒家思 想就是基于“性本善”的假设,所以孔子才建立了“仁学”,才倡导 要“爱人” “立人” “达人”;基督教文化则是基于“原罪人”的假设,认为人生来就有罪,所以只有活着的时候乐善好施、赎清自身的所有罪过,死后才能升入天堂。这里的“假设”就可以理解为各自文化的本质。以学校为例,有的学校认为学生时代应是一段快乐的旅程,有的学校则认为读书改变命运,仍然保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于是在对教育本质不同的假设之下,学校的办学思想乃至整个办学行为方式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是、适切性。就是要契合学校办学的传统、实态和愿景。这是学校文化设计的生命线,自然也成为核心理念策划必需的条件。核心理念一定是为各自学校量身定制的,一定要符合这个学校的办学属性、传统积淀、文化气质、发展方向等。就以语言表述的风格来说,比如一所历史老校,其核心理念就要体现出厚重感;高中或职校的核心理念就不宜像小学那样过于“小清新”。至于内涵,那更必须在本校的文化土壤里筛选、凝练和表述。如今有少数文化设计公司向不同的学校兜售相同或相似的理念,一套方案能卖几家,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适切性”意味着,学校核心理念策划只能是一对一的“手工活”,不可能批量生产,更不可能搞“批发”。 三是、差异性。就是要具备异于其他学校的独特表达。前面的“适 切性”是从学校自身来说的,这里的“差异性”是从学校之间的比较 来说的。理论上说,追求了本质性和适切性,自然就会形成差异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纵观如今的学校理念,说句不客气的话,人云亦云、说“普通话”的现象不在少数。你可能觉得“和谐”“创新”或“止于至善”是自己学校最本质的追求,但当某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学校都在呼喊着“和谐”“创新”或“止于至善”时,你将有何感受?会作何考虑、作何选择?在万绿丛中寻找一棵树何其之难,但若要从中寻找一朵红花,结果将会怎样?差异性就意味着,我们的核心理念必须说与众不同的“方言”,只有你这个学校文化的“魂”足够“特”,在它贯穿下的理念体系才可能更具有校本特征。 四是、统领性。就是学校的核心理念要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所有方面。这个道理很简单,你的核心理念要想领导学校的所有工作,你就必须让它有最大的外延,有最大的包容性。比如有学校提出“为学生终身 幸福奠基”这类口号,假设你将它作为学校最高的价值追求,那它在“统领性”方面显然就有问题了。且不说这个口号只注重未来而忽略了当下,单就教师在其中缺位这一点,便十分不妥。我们不去争论在学校发展中教师和学生究竟谁是第一位、谁是第二位,教师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学校发展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手段和工具。在这里,真正具备统领性要素的理念应该着眼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五是、超越性。就是学校的核心理念要能够成为脱离时间束缚的“永恒”存在。虽说我们也知道“变化是这个时代唯一恒久不变的东西”,也知道文化的延续性有时也可能表现为滞后性,但核心理念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在理论上说应该是贯穿学校始终的,所以我们期望它能够相对稳定,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办学行为。例如儒家思想自孔子以来不断演化,包括程朱理学,包括阳明心学,包括当代儒学,但它的核心“仁”字始终没变,只是不同时代对它有不同的理解而已。我们可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去不断对学校核心理念进行新的解读,去丰富它的内涵,不断给它注入时代的活力,以确保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效发展。 学校文化的生命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它深刻的、丰富的、独特的战略个性。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招魂”,就是确立鲜明而校本化的核心理念。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科学的核心理念,并把它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再加上行为系统的完全跟进,加上物质形态的完美展现,使办学的理念、行为和环境建设形成由核心理念统领的“价值链”,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价值链”,那么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使办学的综合水平大大提高。甚至可以这么说,核心理念的确立,是整个学校文化战略 策划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核心理念既是对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 最本质的抽象,同时它也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一两个词组、一两个词甚至只有一个字。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将核 心理念表述为概念,而不是一个判断短句或者一段文字。因为逻辑学上有一个基本定理: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反之,内涵越小,外延就 越大。我们前面才说到统领性的问题,如果用短句或句组,要表达的 内涵就增加了,那么它的涵盖面就可能受到影响;要体现出最广泛的统领性,要进行最本质的概括,最好的表述方式就是用概念,就是用词或词组。 (3)理念文化的定位 2.核心理念提炼思路与方法 将抽象本质概念化,是核心理念策划的关键环节。根据多年的策划经验,我梳理了几条策划思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路径来逐渐明晰和聚焦这个“概念”。 (1)从办学特色升华核心理念办学特色就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那种独特的、稳定的、被社会认可的教育风格,它往往既包含校长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又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许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且这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对内凝聚人心、对外重点宣传的文化符号,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核心理念的确立就可以从提炼办学特色的哲学内涵入手,将“形而下”的实践进行“形而上”的抽象,再把抽象化的概念还原到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确立为立校的基础,确立为育人的根本和事业的理想。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勒秀镇中心小学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千百年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近年来,由于当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这里的孩子开始走出闭塞落后的大山和草原,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然而,长期的落后状况使这里的孩子从心底里形成一种不自信、怕表现的心理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从各种文体活动入手,开展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特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秀出自己的亮点,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把学校的办学水平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结合学校的校名“勒秀”,我们提炼了“乐·秀”文化理念,准 确地表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品牌,还可与以前的办学 特色一脉相承,成为了立校之基。 (参看案例一《合作市勒秀镇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理念提炼》) (2)从历史传统凝练核心理念 如今在不少学校,历史传统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或制作成展板供人参观,并没有进入学校领导的办学思维,没有被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因而就谈不上深入研读和分析历史上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的经验,更谈不上有效借鉴传统精华为学校现在的发展服务。我们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不可能绝对自由地存在,我们对学校如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认识,有着一个摆脱不掉的前提,那就是历史传统。一切对办学现状的解读,只能也必须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否则就可能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正因为每所学校都有唯一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所以学校的文化与发展脉络都有各自的“图谱”。因此,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准确解读自己的文化图谱,并创造性地将它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依据。 (参看案例二《兰州三中学校文化理念梳理》) (3)从校名意蕴生发核心理念 校名是人的创造物,也是学校的遗产,体现出特有的历史烙印和精神内涵,先入为主的校名往往铸就了学校的文化基因。有的学校的校名本身就富有文化底蕴和教育含义,是这些学校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深入到校名的背后去探寻和感受它的价值,必要时还可直接利用这种价值,让隐性的资源显性化。 思路延伸一下,学校的曾用名、学校所在地的地名等都可以用来生发核心理念。 (参看案例三《临夏市甘光小学学校文化理念提炼》) 纵观如今国内学校的核心理念设计,我发现但凡校名稍微有点名堂的,都喜欢在校名上做文章,于是很多时候就演变成了围绕校名的文字游戏,而不论形成的文字与学校的文化性格和历史文脉是否契合。比如某地有个翠湖小学,由两所艺体特色比较鲜明的村小合并而成,合并时借用了附近的一个翠湖地名当作校名。假如设计者简单地望校名而生义,“自然而然”地围绕绿色教育或水文化做文章,那么搞出来的东西肯定会“水土不服”的。所以,虽然我也会借用校名,但我的基本主张是:如果校名中的字或意义与教育的本质没有任何关联,我们还是要慎用校名做文章,不能生拉硬扯,让人贻笑大方。 (4)从地缘文化演绎核心理念 文化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地缘文化学,是从局部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因缘关联,探讨区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因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特征,因此学校在自身文化演进中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例如,兰州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之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也是在文化上承东接西的重要地理节点,在此地建设的陆港国际学校结合这一地域文化特征来提炼核心文化,便成为一个可选的思路。 (参看案例四《甘肃(兰州)陆港国际学校文化理念提炼》) 从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名人、传说掌故、自然名胜等借势,也成为许多策划者特别爱用的招数,以致有的策划者不把心思放在对学校本身历史和传统的挖掘分析上,只热衷于询问周边有什么山什么水,有什么故事什么人物,甚至人还没到学校,已经通过网络搜索当地的史地资料而“搞定”了学校的核心思想。我们说,一方水土的确可能 滋养一方学校的文化性格,但学校文化最核心的灵魂的形成,一定是 受多方因素综合决定的,尤其不能忽略学校内部的决定性因素。即便我们最终从地缘文化演绎核心理念,也必须是对学校内外部各种因素完整分析之后的最佳选择。 (5)从学校属性生成核心理念 这里所说的学校属性,主要指某一类学校以它固有的规定性而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特性。每所学校除了有建立在自身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历史特征以外,还有因为学校性质不同而表现出的类型特征,如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男校或女校、外国语学校、民族学校或民汉合一学校、寄宿制学校等,都有一些自己特有而其他类型学校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以这种独特性作为核心理念的思考维度,有时也会打开另一番局面。 (参看案例五《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理念文化理念提炼》) (6)从发展契机确立核心理念 社会提供给学校发展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影响学校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也是变化不定的,机遇可以说是稍纵即逝。学校当然不能坐等机会的降临,而要主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争取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程度。我们发现在学校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不妨称之为学校发展的“节点”。由于内外部各种条件的高度耦合,在这个节点上付出的主观努力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可以说,抓住节点,节点就是起 点和亮点,迎来的就是学校发展的黄金期。“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学校亟待通过引入新的活力来促进发展,这时选择和把握什么样的机遇,并从中获取和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许就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学校简介】 合作市勒秀镇中心小学地处青藏高边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始建于1967 年。多年来,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与“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教学 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强化“校 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校风、严谨奉献的教风、爱校乐学的学风,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特色明显、教学质量高超、有特色、有品质、有内涵的品牌学校”,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理念生成】
地名、校名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自然环境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勒秀位于洮河与博拉河交汇处,洮河、博拉河穿流而过。境内林木茂密,峡谷幽深,山清水秀,小溪潺潺、松涛阵阵,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坚强不屈,险中求进,不畏艰难,茁壮成长。 山——质朴刚毅、岿然矗立,宽容博大、广袤深厚; 水——广纳细流、百折不回、丰富自己、浸润万物。 山水的灵气,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勒秀儿女。
藏族人生活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千百年来藏族人艰苦卓绝的生活追求孕育了藏族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人格特征。 藏族人的精神气质: (1)慈悲对人,利益他人 (2)崇尚学问,尊重知识 (3)交友以义,诚实守信 (4)恪守本分,谦逊礼让 (5)团结互助,扶贫济困 (6)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7)崇拜勇士,蔑视懦夫 藏族人的人格特征: (1)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执著性格 (2)天生爱美,充满美感的生活追求 (3)快乐单纯,乐观向上的淳朴天性 (4)说到做到,崇尚信誉的内在品性 神话传说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古时候,一只神鹿来到了这里,千百年后,它的角化作了纵横陡峭的峡谷;它的双眼化作了清澈蜿蜒的德曲和碌曲;它的毛发化作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它的尾巴化作了碧色连天的草原,这就是神奇的勒秀。它的血肉滋养着千千万万勒秀儿女,使每一个勒秀人都继承它的灵性,保持着纯洁、善良、勤劳、勇敢、进取、奉献的品性,在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学校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 勒秀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取得优异成绩,靠的是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团结进取,教育理念先进,特色明显,在素质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把学校的办学水平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勒秀镇中心小学原确定以“秀雅”文化为主题的健康快乐教育,努力打造建设 秀雅校园,培育优秀人才的育人目标,逐渐形成了以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文 化魅力、丰富的校本课程、昂扬的精神风貌为特色的学校文化。
【理念内涵】 1.团结力进,勇于创新 “勒”的原意是“束紧”,束紧才能负力,团结才能进步。“勒”字拆分便 为“廿”“口”“十”“力”,为异口同声、众人合力之意。师生团结、干群团结、民族团结、家校团结,只有团结一心,协作共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勒秀 镇中心小学这几年的长足发展,就是广大师生团结奋进的成果。 “勒”是“革”与“力”的组合,只有“革故鼎新”,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 有发展。“革故鼎新”就是“创新”,就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新高。顺势变通,变中求进,即变化、创新。《周易·系辞》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才能够获得不断的生机。唯有变,才能够打开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创 造新的局面,最终获得长久的发展。 勒秀镇中心小学师生认为,师生生命要在阳光普照下实现蓬勃生长,必须唤起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在自我更新中开启成长的新境界。提倡“创新”,就是 要前瞻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引领社会进步。既有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有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既强调生命 的自然生长,又强调多元智能、多元潜能的创新性生长,突出教育创新力和生命 创新力的培养。 2. 以人为本,快乐成长 “勒秀”是藏语的音译,我们可借用汉语中与“勒”读音相同的“乐”为其赋予新的教育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孔子这句话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要以人为本,和乐共进。“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要把人当成人,使人成为人。即尊重人,依靠人,关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以人为本”,蕴含着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的要义,认为学生不只是受教育者,还是“大写的人”,有着生命的张力与发展的潜力。爱学生,就要开发其潜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成长、拥有成功、奠基终身,让其生命从小就精彩纷呈。勒秀镇中心小学正是以此理念出发,发掘学生身上突出的优点,因材施教,让不 同个性与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展示出其缤纷万千的风景,演绎出别 具一格的精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样,就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之爱,并且相信自己有着光明的发展前程。 3. 容则秀雅,秀外慧中 学校就是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已任。 “秀”原意为“下垂的谷穗”,现为“优秀”“美丽”“灵动”“茂盛”之意。屈原《大招》中有“容则秀雅,稚朱颜只”的诗句。意即不但要有外表的美丽,还要有内在的优秀,行为的优雅。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的典故,意为外表秀雅,内心聪明。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 ”而“秀”的重要内涵则是秀于中,形 于外,即内秀于心,外毓于行。内秀既需要人格的高贵与心灵的美好,也需要丰 沛的知识与技能。 我们就是要培养合作、优雅、智慧、仁爱的优秀人才。 4. 发现自我,树立自信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要唤醒每个人的梦想,对于学校,要唤醒师生的成就感,唤醒他们心中的成长愿望。 “秀”还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意为“展示”“显露”。我们的很多学生比较内敛,尤其是参加大型活动的时候,表现拘谨,缺乏自信,不敢表现,不善表现。刚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学生难免腼腆、胆子特别小、心理素质也差,我们就是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锻炼,发现自我,发挥特长,大胆表现, 树立自信,力争优秀。 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通过“秀”文化来滋养人、改变人,让师生 在富有内涵的同时,还要“秀”出自己的精彩。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巨大 的生命潜能,都有可“秀”的精彩之处。同时也要让学生坚定“我行,我能行”的信念。 学校教育的使命,不但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要让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展示自己,从而在未来的社会挑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自信”成为习惯,定会受益终生。 【理念构成】 办学宗旨:立德树人。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核心文化:“乐 · 秀”。 (团结奋进,勇于创新,快乐学习,力争优秀,树立自信,全面发展) 教育理念:多彩教育,乐秀人生。 (推进“多彩”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学校精神:团结协作、民主和谐、锐意进取、追求卓越。 学校定位:立足灵动勒秀,面向多彩世界; 打造生命氧吧,奠基精彩人生。 学校使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灵秀、多彩。 (发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让优秀者更优秀,使平常者不平常。) 办学愿景:打造有内涵、高水平的特色乡镇小学。 办学目标:人人出彩,处处精彩。 多姿多彩,让学生成长; 流光溢彩,让教师发展; 精彩纷呈,让学校提升; 光彩夺目,让社会满意。 办学方略:以德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依法治校。 发展思路:以“乐·秀”文化为引领,以“多彩教育”为途径,打造一个有内涵、高水平的特色乡镇小学,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口号:秀出我精彩,做最好的自己。 校训:合力共进,秀外慧中。 合力:团结协作; 共进:共同成长。 秀外:合作,宽容,优雅; 慧中:智慧、勇气、仁爱。 校风:仁泽、博爱、快乐、秀雅 仁爱善良之心灵,博爱互助之行为, 活泼快乐之生活,纯真优雅之气质。 教风:识秀,育秀,悦秀,共秀 尊重个体,因材施教, 激励赏识,共同进步。 学风:尚秀,乐秀,竞秀,灵秀 崇尚优秀,乐学上进,奋勇争先,力求卓越。
【学校简介】 兰州市第三中学,前身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正名的“兰山书院”,于1913 年6 月2 日正式建校,始称“甘肃省兰州女师”,1915 年改名为“兰州初级女子师范学校”,1936 年又改名为“省立兰州女子师范学校”。1965 年5 月,为了调整全省师范学校的布局,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兰州市第三中学,属兰州市政府首批确定的市级示范性中学。 兰州市第三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其学校文化,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于古代教育思想之中:育人以培养学生怀仁、向善并懂得感恩为目的。于是,“仁、善、恩”不仅体现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成为了兰州三中历百年风雨所形成的独特学校文化。 【原文化理念】 以“兰山文化”为依托,坚持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文化立校、打造品牌”为宗旨,矢志达成“蕴含历史、内涵丰富、优雅整洁、赏心悦目、显隐交融、凝心聚力”的文化目标,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兰州三中的办学品质。 核心内涵:人文三中(办学特色) 主要理念:过程求精细、精细科学化 工作制度化、制度人文化文化立校,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提升人文三中品质 办学思想:从严治校、人文管理,和谐发展、质量为本。 办学目标:把三中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声誉良好、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办学水平 的示范性中学。 办学信念: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努力打造凝聚、和谐、循规、敬业的三中团队精神。 办学特色:小班额,顾全体,重点抓,精细教,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 特色教育:“五心温暖工程”——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信心教育后进生。 质量理念:质量为魂、发展为本。 管理理念:依法治校,制度先行,人文管理,质量为魂。 校训:怀恩、砺志。 校风:善意感恩、诚实守信、勤勉合作、乐观向上。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学风:勤思、笃学、自律、创新。 【把脉诊断】 存在的问题:有水无源、有叶无根、有形无魂。名为“兰山文化”,实际上的理念文化 却与“兰山书院”无任何瓜葛。表面上,信念、目标、特色、理念、一训三风等一应俱全,但杂乱、零碎,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既没有共同的根,也没有凝聚出“魂”。 【寻根铸魂】 原“兰山书院”遗 物:础石(现存于兰州三中)。 原“兰山书院”遗训:兴贤、育才。
兴贤:共同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兴:〈动〉从舁从同。同力共举也。起也。贤:德行。 育才:教育出的一定才能的人。 育:《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引申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才:有才能的人。 兴贤,重在“立德”,共同培养有品德高尚的贤才; 育才,重在“育人”,教育出具有一定才能的有用之才。 “兴贤、育才”即国家教育宗旨“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表达。 在此意义上提炼加工,形成新的三中文化理念—— 学校文化:“础” 文化 础:垫在柱子下的石礅,引申为事物的基底、根基。兰山书院留给兰州三中的两个“础”,既是实物,也是理念。将“础”做为学校核心文化,既有历史遗存,也有文化渊源。两个“础”, 一个“兴贤”,一个“育才”,寓示兰州三中愿做学生成才的“础”,立德树人,贡献社会。 学校精神:夯基立础,臻于至善。学校使命:兴贤、育才。 培养目标:普通人(怀恩)——文化人(善行)——道德人(仁心)。 教育理念:为幸福人生奠基。 校训:怀恩砺志 校风:求实开拓 教风:博学善教 学风:笃学创新 “一训三风”均立足于“夯基立础,臻于至善”的学校精神而延展,有基础,有发展,先基础,后发展,遵循学生成才的规律,完成教育的使命。
【学校简介】 甘肃(兰州)陆港国际学校为西固区教育局所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兰州国际港务区,由原新城学校、东川学校等学校撤并建设,是按照省级示范的规格“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努力实现“品牌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环境一流、绿化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 的目标,拟将该校建成兰州乃至甘肃省基础教育的示范项目、样板工程,成为全 省基础教育的标杆。 学校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育人的根本,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现代化、高质量,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声誉好的国际化学校。 【建设背景】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催生了兰州港务区,兰州港务区的建设又催生了 甘肃(兰州)陆港国际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代化的经济战略布局交织,奠定了甘肃(兰州)陆港国际学校向国际化、现代化学校目标迈进的基础。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的素有“兰州西大门”之称的西固区,东至西固区柳泉乡岸门村,西至新城青春村,南至青石台、扎马台,北至河口石圏村,面积73 平方公里;是具有多式联运方式 港口功能的国际港务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际贸易的枢纽港,“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合作平台,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综合物流中心,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 【新建校理念文化设计的特点】 学校文化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很多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 办学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而新建学校由于没有老校的渊源,就不能“奢谈”文化,而只能耐心等待,顺其自然,只能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架构并慢慢形成学校文化。 恰恰相反,新建学校在办学伊始就对学校文化做好系统的顶层设计,全校师生从一开始就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我们去哪里,我们怎么去”。师生的面前就会永远闪亮着一盏明灯,它会指引我们不会偏离目标地奔向既定的方向。
【地域特点与人文文化】 自古以来,西固就是中国与亚欧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素有西北边陲重镇、丝绸古道要冲之称。黄河奔腾千里、时光跨越万年,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当前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决策部署,为兰州国 际港务区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已成为甘肃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 重要平台和门户。 【学校面临的问题】 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生?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进行融合教育? 如何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如何做好外籍人员子女教育? 【文化基因】 黄河古渡以青石津为代表的从八盘峡到钟家河的古渡口群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起了巨大作用。 丝路重镇黄河为根,渡口是魂。丝路重镇河口因津而生,因路而长,是兰州城西重要的商贾码头、交通枢纽与战略要塞。这里还诞生了甘肃第一个海关。 现代代化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诞生的现代化陆上港务中心。是具有多式联运方式港口功能的国际港务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际贸易的枢纽港,“外引 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合作平台,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综合物流中心,助推“丝 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 “黄河古渡”“丝路重镇”“国际陆港”等构成了河口地区独特的风景线。重镇因“津”而生,河口因“津”而荣,“津”则为这条风景线的最根本的成长基因。 【寻根铸魂】 “津”沟通了丝绸古道,催生了河口重镇,促进了河口地区经济的发展,繁 衍了一代又一代芸芸众生。 “津”融合了中外文明,蕴育了地域文化,促进了河口地区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名士贤达。
在这里,“津”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背景,更能多方位地体现现代 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将“津”做为学校核心文化。 【理念构成】
核心文化:“津”文化 学校精神:融合共生创意唯新 这是对学校“津”的核心理念在学校哲学“人性观”方面的延展。它反映了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 吸纳、融合、共生、发展。古丝绸之路黄河岸边的“津”架起了东西方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桥梁,也使河口地区成为了兰州城西的重镇。 古时的“津”促进了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融合共生”是它的繁荣之基。如今,陆港国际学校的事业之基也必然是“融合共生”,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学校与个人都融合于共同的事业,同心协力。另一方面,在学校外部,只有广泛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并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融合共生,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都能得以发展兴盛。“创意唯新”是学校的发展之源,只有全体成员都张扬个性,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融合共生”,使学校永续活力。 学校战略定位:以“乡镇学校”为基础——打造“新型城市化学校”——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学校” 目标理念:通津达途,走向世界。 教育理念:春风化雨,润育无声。 学校愿景:致力于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学校使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校训:立津致远 德馨文成 津是昨天的落点,也是今天的起点。树立远大志向,我们才能越走越远,到达德才双馨的境界。 校风:学而津津 行而融融 知识本如甘露,品之津津有味。学校犹如大家,处之其乐融融。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是学校应有的风气。 教风:博采厚积 润育无声 师之学识,必要广博;师之教育,定为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幼苗才能得以茁壮成长。教育亦然。 学风:乐学好问 合作探究 乐学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合作是走向成功的桥梁。我们在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学校简介】 兰州女子中专是甘肃省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方针,定位于“女性”和“艺术”两大特色,帮助 学生“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形成自觉,完善自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服务于国家和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 【策划原则】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教育不论从宗旨、属性、目的到教育方式、培养目标等都与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中职学校理念文化的提炼也就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的一些理念,还要尽量避免这些年学校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理念提炼“大而空”“偏而深”“乱而通”的问题,要根据中职学校教育目标、学校特色、文化积淀、学生实际、地域特征等深入挖掘,认真研究,提炼出有担当、有个性、能操控、能落地且符 合学校特征、服务教育教学、提升学校品质、鼓舞师生志气的学校核心精神,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引领正确地方向。 【文化基因】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湛蓝的天空中,一队队大雁鼓动着翅膀,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向着南方展翅翱翔。这些大雁在天空中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为秋天增添了动人的色彩,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启迪。 千百年来,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穿峡越谷,咆哮东流,进入兰州后变得平缓温顺,像一条飘带舒缓地绕城而过,并在城东形成约15 平方公里的诸多的湿地滩涂(学校所在地旁,名曰“雁滩十八滩”)。南来北往的大雁在这里栖息、繁衍,唱出了一曲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 黄河,以无私的情怀养育了大雁,也以博大的胸怀孕育出了大雁精神。 大雁的品性:大雁目标专一,信念坚定,志存高远,精神执着,遵节守时,忠于集体,恪尽职守,团结协作,故被人尊为“禽中之冠”。 学校培养目标:有理想、有知识、会技能、守纪律、善生存、求发展的职场新人。 【理念生成】 以大雁做为学校精神的载体,就是要以大雁的精神与品格,铸就女专人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严明的纪律、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本领。 以大雁做为学校精神的载体,既寓示了兰州女子中专培养学生精神与品格的导向,也体现了兰州女子中专的地域特征。 自信是人的精神支撑,相信自己行,自己才能行。教育的价值就是唤醒,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或中考失利而造成自信心缺失的学生找回自尊,树立自信,进而使他们形成自觉,完善自我,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尚美”即“崇尚至美”,就是在建立自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崇尚淳真、追求品质、尊重个性,达到臻善、臻美的理想境界。 自信与尚美结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和谐发展,形成兰州女子中专的特色文化。 基于此,我们把“信美”做为学校核心理念,“大雁精神”做为学校精神。 【凝练】 大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大雁之“仁”——尊老爱幼,团结互助 大雁之“义”——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大雁之“礼”——组织规范,纪律严明 大雁之“智”——行动睿智,生性机敏 大雁之“信”——南北迁徙,从不爽约 大雁的这些行为品质,可以高度凝练为“信”与“美”的核心文化: “信”在目标专一、信念坚定、志存高远、精神执着、遵节守时、忠于集体、恪尽职守、团结协作。 “美”在形象、在志向、在团结、在仁爱、在进取、在奉献。
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将理念付诸于行为最终达到意志力目标从而形成文化自觉性的过程。“信”与“美”做为学校核心文化的实质,就是要让“自信”、“尚美”的理念转化 为“团结”“协作”“忠诚”“进取”“奉献”“遵纪”等行为与品质并升华后达到“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严明的纪律、高超的本领”等意志力目标,让每个个体都得以和谐发展,让以人为本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提升、完善】 学校精神:大雁精神。 核心文化:信美文化(“自信、尚美”)。 办学理念: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学校使命:敦品砺能,服务社会。 管理理念:立足“尊重”,倡导“自治”,营造“和谐”。 培养目标:有知识,会技能,善生存,求发展。 办学方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校企合作,学以致用。 发展愿景:成为让学生最具自信心与幸福感的学校。 校 训:求知、崇能、自信、尚美。 校 风:自立、自强、臻善、臻美。 学 风:自觉、自勉、乐学、致用。 教 风:敬业、博学、乐群、笃行。
【兰州女子中专赋】 兰山之麓,黄河之滨,矗我庠序,滋彼兰蕙。二百园丁,共育桃李;四千学子,同攀高峰。大楼高耸,亭亭雪松如盖;草坪静卧,缕缕槐花飘香。层楼四合,天井映蓝天白云;连廊环绕,园圃著绿肥红酣。佳木垂阴,欣欣而摇绿;鲜花盈眼,灼灼以吐香。游鱼戏石,款款而致意;鸣鸟斗趣,嘤嘤而当窗。综合楼、音乐楼,功能齐备;微机室、实训室,设施精良。书画室泻波澜于笔底,音乐室陶性灵于宫商。馆藏卷帙汪洋,信息四海连通。校训谆谆:求知、崇能、自信、尚美;校风良好:自立、自强、臻善、臻美;师道昭昭:敬业、博学、乐群、笃行;学风殷殷:自觉、自勉、乐学、致用。万千学子,梦圆斯地;桃李争艳,满庭芬芳。 忆建校之初,地僻路难,室陋人稀,内忧外困,举步维艰。固步止翔,焉能探赜索隐?绝处探险,贵在奋鳍争先。校长具慧眼,集思广益,识职教之新途,抓机遇而促发展;教工齐奉献,宵衣旰食,绘发展之蓝图,披荆棘而平坎坷。于是金玉之声,铿锵其鸣;八方辐辏,四面知闻。板块布局,荦荦大端;课程管理,卓尔不群。因材施教,师承孔圣;学练并重,法效炎培。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全面育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校企合作,学以致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和谐发展。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形成自觉,完善自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学校与社会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以人为本,励志以修德;因势导行,扬长而避短。智商与情商并茂,德智体美求俊秀;真知与技艺共美,技能书生不空谈。个性发展出天才,各领风骚可冠军。 春去秋回,遂谱一方之壮歌;寒来暑往,咸集两校之英豪①。几代人辛勤耕耘,三十年 阔步至今。运势其昌②,丹桂飘香③;物换星移,地覆天翻。业绩辉煌,如星明上界;前程 灿烂,似日耀中天。 白驹过隙,转眼卅年。自山之阴至城之东,由市示范而国重点。校址一迁④,校名三易⑤,一年一大变,一步一台阶。人气森森,虽千难而何患;众志成城,纵万里以犹恬。首批“国重”,一举入囊⑥;各级先进,实至名接⑦;学生社团,陇原佳选⑧;文明学校,礼仪示范;德育优率,艺教为先。各行各业,人才似织;域内域外,佳秀如云。管理制度之严,名扬四邻;升学比率之高,享誉八方。叹技能竞赛,屡获奖牌;服盛会庆典,每为谐燮。中 南海内,参群英聚会,名播凛凛中枢⑨;东方之珠,聚金城俊秀,声震重重云霄⑩。秉承万钧雷龙飙风,白虹贯日;添列千里陇原名校,伟业空前。省市骨干,教坛领风骚;实训名师,赛场比高下。致力课改,编纂教材数部;倡导新法,层次教学争妍。优课赛评,邦域几多冠冕;课题论文,华夏各级奖颁。细风潜夜,携无私之精华;润物无声,施大爱于情采。教之无悔,育实用之才;学之有益,为天下之务。中音中美中戏,录取几于每届;川音南艺上戏,遴择非是极缘。朝霞随琅琅书声而灿烂,夕阳伴谆谆教诲更绚丽。桃李之花,香飘遐迩;梓楠之苑,誉满周边。教育部长周济赞而叹曰:女子学校,好学校!⑾ 大河奔流,洗春色之不去;长天寥廓,任书声之自来。中兴斯年,培俊彦育栋材,职业教育争上游;鼎盛之时,开先河辟新路,教育改革立潮头。济济园丁共协力,莘莘学子同留芳。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德艺馨;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桃李芳。山迢迢其险阻兮,水淼淼而横隔。路漫漫其修远兮,步匆匆而坎坷。百年大计,将喜又开宏篇;万里长征,且看再越雄关!
[注]
——为兰州女子中专三十周年校庆胡万铭记之
①1996 年,兰州三十七中学并入兰州女子职业中专。 ②学校首任校长为高其昌。 ③学校第二任校长杜桂萍。 ④2003 年,学校从红山根整体迁往新址拱星墩。 ⑤1982 年,兰州三十八中成立。1986 年,改名为兰州市女子职业学校。1992 年,改名 为兰州女子职业中专。2008 年,改名为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 ⑥1996 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⑦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十佳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三八红旗集体”“甘肃省中职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先进集体”“兰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兰州市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十九年获得“兰州市教学质量优秀奖”。 ⑧2001 年,学校女子管乐团获省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⑨1998 年,96 级幼师专业学生彭艳芸赴北京参加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⑩2006 年,舞蹈专业学生应邀参加香港“相约香港”贺新春香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获得嘉誉。 ⑾2006 年6 月3 日,教育部长周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就赞不绝口。
文章分类:
学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