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走进协会
Nav
会员通道
Nav
协会资讯
Nav
项目服务
Nav
资源中心
Nav
文化博览
Nav
协会介绍
协会章程
机构设置
入会申请
会员名录
协会会费标准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航苗计划
德国留学
百班千人阅读计划
高校教师科研培训
视频交流
协会成员
特邀专家
百年老校校长
专家库成员
学生图书
自费出版
协会自编
图书出版与推介
国际教育
科技教育
学校文化
教师成长
读写天地
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刘希娅丨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
作者:刘希娅
来源:人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中小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聚焦学习发生机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体验、情感、节奏等,以系统思维回应在哪里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从而降低灌输式、刷题式学习比重,增加发现式、合作式、实践性学习比重,促进学生高质量成长。
重庆谢家湾学校在近20年素质教育实践中,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从人际生态、教学生态、学校治理生态、家校共育生态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
以泛在学习为导向,
构建民主友好、安全合作的人际生态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学生在校学习处于丰富的人际交往中,学校的人际生态是消极对抗、冷漠背离、单调乏味,还是民主友好、安全合作、有趣味有活力,都与学生学习效能和学校育人质量高度相关。谢家湾学校从2006年开始,通过“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文化建设研究,努力营建对话校园。
1.组织文化促进积极学习。
校园里,每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相互关系共同形成学校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产生持续的作用和影响。在谢家湾学校,通过每年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师节庆祝会、开展从一个舞台到几十个舞台的“人人都登台”六一周活动、开展评优评先评榜样等活动,形成对话学习的人际场域。
学校努力让仁爱温暖的师生关系、率真坦荡的人际交流、平和真诚的相处心态、朴素大方的仪表样态等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提升积极情绪的学习资源。
2.物理环境创新学习空间。
2011年,谢家湾学校在学习方式变革研究进程中,拆除教室里的讲台,使用落地窗,设计圆弧形小组围坐式课桌。教师可以到弧形桌中间,等距离与学生讨论交流。在放松的环境场域中,学生习惯合作分享,敢于保持独立思考、表达独特见解。通过同质、异质分组,一次、二次分组等,让多样化的学生特质和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教室布局采用不同年级学生毗邻而居,形成混龄式社区学习空间,有效降低了生生间矛盾发生率,让学生间的年段特征、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差异成为泛在学习的资源。
3.评价机制激励自信学习。
多项研究表明,学生长期处于自卑压抑、恶性竞争、枯燥单一的人际关系中,不仅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还会导致学习质量低下,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多年来谢家湾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价值取向,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坚决反对以选拔少数尖子生为校争光的质量观,反对追求横向筛选尖子生、指标生的“2+4”“1+5”恶性竞争掐尖模式。坚持纵向支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被辜负,在重反馈、强激励、促发展的“对话评价”中,形成“一直被激励,从未被判定”的合作共享评价生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信自律、自尊自强中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
以“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为载体,
构建多元互动、理解创生的教学生态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方案”)倡导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味着跨学科学习从局部探索上升为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师的必需行动。重庆谢家湾学校在近20年跨学科学习实践中,历经最初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课程化的1.0版本;到以学科精神为统领,进行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与生活、师生特质经验整合的 “学科+”跨学科学习2.0版本;再到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以1-9年级《学科教学建议》研发为抓手建构跨学科学习范式的3.0版本;进而发展到当前以跨学科学习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创新,以促进世界改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行动起点的“学生核心素养+”4.0跨学科学习,从学科视角走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视角,实现从“学科+” 到 “核心素养+”的迭代升级。形成多元互动、理解创生的教学生态。
1.调整管理机制,保障跨学科学习的人员和时间
培养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学生,需要一支具有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教师队伍。谢家湾学校突破学科本位设置教学管理岗。设立单班任教岗位,学校96%的语文、数学教师均单班教学,结合个人意愿和专长,兼任其他学科或社团活动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在原有学科组为单位的管理基础上,设置年级组长、年段组长,负责协同各学科教师,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年级、年段教研。学校设立跨学科名师工作室、党员工作室,聚合不同学科教师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工作。班主任岗位不限学科,不同于由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普遍做法,体育、艺术、科学等各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已成为常态。开展跨学科教研培训,通过常态开展跨学科教研、全学科培训、多领域研修,引领教师站在宏观背景、多维视角拓宽学科理解。
跨学科学习的开展,需要优化与跨学科学习性质、特点相适应的时间安排机制。谢家湾学校通过弹性时间管理,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保障。实行半日制课程模式,上午学习学科课程,下午开展200余个社团活动、500余个专题活动。长短课相结合设置,根据学科特点,采用3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的长短课相结合方式,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更加灵活的时间。
2.丰富课程内容,拓展跨学科学习素材和资源
谢家湾学校以“核心素养+”为跨学科学习整体思路,集合影响学生学习和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要素,建构跨学科学习内容。首先,建构学科拓展类“核心素养+”学习内容。以单科学习为基础,研发以单科知识为生发点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如语文“新闻发布会”、数学“到超市购物”等。其次,建构情境问题类“核心素养+”学习内容。以一个主问题为主线,细分若干子问题并层层推进。例如,围绕自助午餐,以“你会吃饭吗”为主问题,细分出“如何减少餐厅声音分贝”“食物金字塔模型”等环环相扣的子问题,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孩子结合学科知识探究相应问题。再次,建构主题贯穿类“核心素养+”学习内容。主题跨学科学习活动将跨学科教学贯穿起来。如借助“绿化区改造种植箱”契机,设计系列“种植”主题教学,包含栽种主题、养护主题、采摘主题、烹饪主题等,串联起科学、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学习。
3.优化学习路径,供给跨学科学习策略和方法
课堂要让学生从倾听者变成对话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需要整合学生个性化特质经验,提供适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首先,适切的学习路径。教师可通过项目探究、实验操作、体验模拟、课题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主动性思维。谢家湾学校编写了1—9年级《学科教学建议》,基于跨学科学习实践形成“课程教学改革经验20条”。其次,多元互动的学习。让孩子在与自我、与文本、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等多主体多形式的对话中展开学习。再次,动态化分层走班。契合学生个性、回应学生差异,在小学部、初中部均设置分层动态走班,学生根据本阶段本学科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自主选择进入相匹配的班级,在更适宜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中,找到学习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以自主学习为追求,
构建开放、包容、管控感低的学校治理生态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身心协同的过程,自我掌控感、身心舒适感、生活新鲜感、睡眠运动充分度等都会影响学习。不同的学校治理生态,形成不一样的校园生活节律节奏、磁场氛围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能、综合素质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
1.形成“减少管控,增加自主”的校园生活流程。
在谢家湾学校,小学部10多年来坚持9点上课,上午以学科课程为主,下午主要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500余个专题活动和200余个走班社团;长短课结合全天没有上下课铃声,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自由上洗手间、喝水或休息,自主选择课间休息时间和方式……通过作息时间和生活流程等学校治理优化,校园生活从集中到分散、从管控到自主、从规定到自选,学生自主自律的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泛在学习。
2.建设“积极心理,轻松愉悦”的校园生活课程。
学校依据学生身心需求和现实需求,以积极心理学为主线,自主研发和开设“情绪生活”课。结合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个场景、每个环节,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比如,初中部每天晚自习后在温馨的书吧安排茶歇,孩子们享用茶歇的过程就是放松身心的过程,就是跨班级、跨年级广泛交往的过程。
3.构建“从容自在,开放多元”的校园生活场域。
在谢家湾学校,“校园皆课堂”“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学校的实验室、阅览室、博物馆、聊天室全天候开放,校园里处处有非正式学习区,供学生随时随地交流讨论。学校常年常态化开放,每年有300余个来自全国各地到校跟岗研修的团队,学生与来访教师大方交流聊天、一起午餐、一起上课等。这些平台和机会为学生的审美取向、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真实场域。
以终身学习为宗旨,
构建立场鲜明、协同共建的家校共育生态
家庭生活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家长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亲子交流方式和内容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以孩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构建协同、互补、并进的而非背离、隔阂、对抗的家校共育生态,为孩子学习提供积极的支持。
1.以学校立场鲜明的价值取向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
谢家湾学校鲜明地把“听党话、跟党走,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作为培养目标。
带领家长一起坚守“不迎合功利取向,强调孩子立场体验;不倡导校外补课,强调课堂实践探索;不增加学生负担,强调主动积极学习;不落下一个学生,强调全面个性发展”的“四不四强”价值取向,携手培养“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六好学生,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好奇心、自信心、同理心、奋斗心、创造心,引领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2.以学校主动积极的培训优化家长的方法策略。
学校利用多种平台,“线上线下”向家长传递党的教育方针,传递最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动向,传递“双减”、新高考新中考、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在这样的培训讨论中,家长虽然有分歧但也凝聚了更多的共识,丰富了家长教育中的策略方法,促进了家校协同共进。
3.以学校低负担高质量的育人成效坚定素质教育的信心。
近年来,学校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和因材施教,通过天天清、堂堂清、人人清等机制,确保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还身心健康、积极上进,会提问、会表达、会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凝聚了“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和时间的堆砌、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的考试”的共识,坚定了素质教育的信心。
总之,多年的实践探索证明,孩子们的学习流程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孩子们的学习质量是高质量育人的核心要义,其关键在于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取决于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法、课程模式、学习场景等关键要素。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孩子们在学校是怎么学习的”这一学校育人生态的核心,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进行深入持续的实践研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基层力量。
文章分类:
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