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卢志文 :活出学校的文化精神

发表时间:2024-06-08 17:47作者:卢志文来源:问对教育


第一届学校文化创新问对

5月15-17日,由问对教育智库主办,四川问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新潮·新教育家》杂志社、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第一届学校文化创新问对活动成功举行。


这场学校文化建设者的年度盛会,汇聚了李希贵、陈罡、袁野、魏勇、程红兵、卢志文等知名专家学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700名校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更翻滚着层层智慧浪花,推动我们在学校文化顶层设计之路上想得更深、行得更远。


在专家报告环节,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作为主讲嘉宾,向大家分享了如何为一所学校以文化立魂、价值赋能,活出学校的文化精神。以下内容摘自演讲现场实录。

图片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文化立魂,价值赋能——活出学校的文化精神》。


我想先从什么是文化来谈我要分享的内容。



图片

何谓“文化”


文化,众说纷纭,最难定义,是一个“村妇也常用,专家说不清”的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以文化之”,即“以文明教化之”,是一种精神层面改变人、润泽人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也特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此外,还可以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等。


总之,“文化”是一个包含物质、制度、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概念,它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在个人身上,作家梁晓声认为“文化”可以用4句话来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清晰的精神标识,是流淌着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最热腾的精神血液,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最顽强的精神脊梁。标识、血液、信仰,这就是文化,归根结底它是灵魂的。


一位在海外生活了多年的医学博士讲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和她的先生在某国乘火车,上车刚坐下,来了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看上去三位老人喝了些酒,很高兴的样子。老人走到博士夫妇跟前说这是他们的位置,博士和她的先生明知自己没有坐错,还是很礼貌地起来让出座位。因为车厢很空,博士夫妇就坐到了其他位置上。列车开动不久,列车员来查票。列车员看了博士夫妇的票后首先表示道歉:对不起,是我没有指引好,让你们坐错了位置。


博士夫妇对列车员说了那三位老人的事。于是列车员走到三位老人面前仔细看了他们的票后鞠躬说到:对不起,是我没有指引好,让你们乘错了车。


原来三位老人的票是下一趟列车(几分钟后的另一趟车)。这时列车员对三位老人说:现在有两个方案你们可以选择,一是你们让出位置,我安排你们坐到其他座位上,但这个座位到下个站将会有乘客,到时你们还要配合再调整,可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麻烦;二是你们到下一个站下车,然后搭乘下一趟列车,那也是你们该乘坐的车。


三位老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就坐这趟列车,于是他们起身向列车员安排的座位走去。其中一位老人在离去同时转头向博士夫妇打了招呼。


当这三位老者将要入座时,车厢里另一位乘客突然起身,大声向这三位老人说:“你们不可以就这样就结束这次事件,你们应该承认错误并向那两位道歉!”“恳请你们为年轻人作出榜样,向那两位诚恳道歉!”


三位老人在全车厢人的注目下认真地排成队,走到博士夫妇面前鞠躬道歉。车厢这才恢复平静。


遇到这类事,我们多半会信奉“少管闲事”,不愿意出头去捍卫规则,对吧?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竞争,最终到底竞争的是什么?我觉得竞争的是“文化”这些软实力,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


“因为走得太远,我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就是文化。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进步和文明,最终应该体现在每一个国民个人的素养上。教育的作为正在于此。


图片


我们都知道,唐宋时期的中国,就有数万之多的外国人在此做生意和留学,宋朝曾有3000多名外国人在长安当官,甚至有波斯人官拜宰相。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人家会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是一个什么力量?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吸引力?


我们可以看看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披露的一个数据。他说现在中国在美留学生有29.5万人,同时期美国在中国就读的学生数是350人。各位,我们都是做教育的,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服务产品没多少人买,也意味着我们愿意出高价去购买外国的教育服务产品。


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文化,我觉得可以回顾2021年7月,在浦东机场的一个现象。那时美国疫情反弹,美国每日新增新冠确诊均逾10万人,恐惧之中,赴美机票却被炒到10万块钱一张,留美学生在浦东机场排起千米长队,他们奔赴的到底是什么?好学校?好教育?好社会?好未来?这个现象背后真正的吸引力是什么?其实是文化。


学校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文化,在活出来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人的存在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师生在学校中产生的样态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景观,而教育生活也无不潜移默化地受着学校文化的影响。



图片

文化,为学校立魂


世界上任何一个由组织体系组成的集体,它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使集体拥有无限生命力,我们必须在组织和制度体系之上,建立另一个体系,这,就是文化。 ——《翔宇员工手册》


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共同愿景、价值观和使命。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文化既是“立校之本”,更是“兴校之魂”。


教育者具体的教育行为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都统一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是一定的文化理念与各种不同的现实契机合孕的产物。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各种物质载体和全部的符号体系之中。


建设学校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很清晰,即:引领团队的努力方向,规范领导的行政行为,统一员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定位学校的团队形象。学校文化是桥梁和纽带,它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思想息息相通,情感紧紧相连,知识相互补充,行为相互协同。


校园的现代化不等于校园有文化。一所学校就算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这所学校也不一定就是一流的。因为一流是没有标准的。


有时髦的标语口号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我们总以为最有文化的地方是学校,最有文化的人是教师,但现实并非如此。


我见过最没文化的学校,我也见过最没文化的教育工作者,这个值得我们反思。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足的,我们辜负行业外那么多人对我们的崇拜。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思想。


价值思想从终极上思考:人为何而存?物为何而在?言为谁而发?行为谁而做?价值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价值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一个缺乏组织灵魂的学校将会是一盘散沙。价值思想最终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教育行为之中、教育细节之中,积淀为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


学校的自我赋能包括资源赋能、人格赋能、理想赋能、趋势赋能。其中,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就已经给学校赋能了。要花钱吗?不需要。


图片

所以,我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义很简单:学校文化就是在权力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学校文化领导不是一项措施,而是一种理念!


感受学校,先感受文化

经营学校,先经营人心

打理学校,先打理思想

建设学校,先建设队伍

变革学校,先变革机制

了解学校,先了解校长

解读校长,先解读理念


制度为纲,纲举目张,文化立魂,魂归神安。


制度是刚性的,有边界,做的是负面清单,具有滞后性;文化是柔性的,无边界,做的是正面清单,具有超前性。


我们文化可以管着老师在校外的行为吗?其实老师在校外的行为我们是管不着的,但是文化可以管他。制度文化链,就是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形成制度——它是一个闭环。


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学校制度是很难改变的,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表现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我觉得核心理念的提炼与表达很关键。核心理念,就是价值思想的凝练表达,一定要“立”起来,“亮”出来。以核心理念为龙头,生发开去,继承下来,传播和积淀一所学校的文化。


学校在提炼梳理核心理念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1.普适性。被大家认同和共鸣,代表这个世界上主流的价值观。偏激的、狭隘的、局限的,都不可取。


2.教育性。有教育价值,不是政治口号、时尚语录、行政目标,是辩证陈述。


3.内生性。基于学校的传统和现实,从学校出发,不是见好就“收”;要 “量身定做”,不是拼接、强加的,更不是照搬、照抄的。


4.先进性。具有引领作用,不浅薄,不落后。能实现积累性超越,有精气神。


5.可持续。具有历史性、可持续性,让继任校长不想换、不敢换、换不动!


6.有个性。有个性和特色,不雷同,不从众;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就没有文化。


7.实践性。可操作,要让师生于每一秒钟都可以用行动去诠释,是活的文化。


8.丰富性。内涵丰富,面向全人,有解释力,不单薄。


9.系统性。是整体的、有机的,自洽的,不是零散的,拼凑的,强加的。


10.传播性。文字简洁,语言生动,富有文采,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学校还要有精彩的细节和动人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是细节,传播久远的是故事。



图片

翔宇文化的提炼与锻造



翔宇文化理念升级


图片

这是翔宇最开始的LOGO和核心理念,“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在1999年想破了脑壳想到的一句话,我当时很得意。这个LOGO也是我自己设计的,和西安杨森制药的老标识很像,所以注册商标时没有成功。


2013年翔宇到温州办学,我们深感“走向世界”对于温州学校的引领作用已经不够。为什么?因为温州人走向世界的太多了,他们小学没毕业就被爸爸妈妈带着去走向世界了。当地有句俗话,“这个地球上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但没有温州人去不了的地方”,温州人散落在世界各地。


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世界已经不再是彼岸。我们甚至可以说自己就是世界,因为我们很多行业已经引领世界、成为第一了,你还要走向哪里去?于是,就有了我们新的LOGO及核心理念——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图片

过去,中国人是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去看、去听、去开拓视野。如今,我们不仅要走向世界,更要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要有尊严、平等、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有力量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个体要这样“站”,国家和民族也要这样“站”。


从遥望追赶到融入并行,再到自信引领,我们理念设计的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强大的过程,然后我们一路升级,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学校文化无处不在



1.“翔宇”文化寻根


翔宇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每一个翔宇人永恒的哲学追问。


翔宇教育集团的校训:以少年恩来作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校训与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相关。


周恩来,字翔宇,出生于江苏淮安。翔宇教育起步于淮安外国语学校,学校校园坐落于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东侧,与纪念馆水土相连。周恩来是翔宇集团师生员工的精神偶像。翔宇集团以总理的字为名,就是希望全体师生员工能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去学习、生活和工作。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来自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跨越时代成为翔宇学子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有着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2.“翔宇”文化表达


在翔宇教育集团,“翔宇”文化无处不在,表现在一切教育行为中: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中: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全部符号体系中: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


图片


我们要做的,是用学校的愿景去内化,用规章制度去强化,用校本课程去实践,用教育活动去深化,用师生行为去体现,用校园环境去彰显,用教育成就去证实,用学校文化去涵润,用公共关系去传播。


我们由此找到翔宇育人途径:

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

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

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

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观念武装学生


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一旦创造出来就会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所学校所有的后来者,并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


理念和文化,既是翔宇集团的基因,也是翔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对文化做延伸时,有一个“翔宇90法则”,即品牌的90%是文化,经营的90%是人心,资源的90%是整合,管理的90%是激励,成功的90%是坚持,荣誉的90%是口碑,教育的90%是内省,矛盾的90%是误会。


好的价值领导是从权力到魅力,是服务大于领导、观念重于方法、协调多于控制、文化优于制度、科研先于决策,包括愿景领导、价值领导、变革领导、潜能领导。


我们认为, 精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学校六栋教学楼,我们每栋楼都以“嘉”字开头,用三个词、六个字去诠释。


教学楼——

嘉仪楼(嘉仪:容端   态正   度雅)

嘉言楼(嘉言:言信   言达   言和)

嘉行楼(嘉行:律己   容人   奉公)

嘉德楼(嘉德:求真   至善   臻美)

嘉风楼(嘉风:尚俭   尚勤   尚谦)

嘉则楼(嘉则:守法   守约   守义)


这些楼名,我们一直连续两次修改,直到再也无法改动一个字,才结束对它的精益求精。


我们翔宇的学生都要学会“四种语言”,哪4种?普通话、英语、科学语言、艺术语言。


普通话能让走出温州,走出地域,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


英语使你走出华人圈,跟这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进行交流。


科学也是无国界的,所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学语言”你都要会。


艺术语言是什么?一尊雕塑要翻译吗?不要,它就是艺术。一段乐曲,你不翻译我也听得懂,对吧?这就是我们要在学校里实现的,让学生拥有艺术鉴赏力。



图片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不要吝啬让高手到学校里跟孩子们面对面,越高越好,反差越大越好,不要担心孩子们够不着,只要在他们心目中播下那么一粒种子,以后总会生根发芽开花。


为了让孩子“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我们非常重视平台构建。



翔宇博物馆群落


我们知道,在学校里建博物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温州翔宇中学,不是建一个博物馆,而是建一群博物馆。我们有昆虫馆、贝壳馆、灯谜馆、创意馆、书法馆、生态馆等等。


我想,未来学校,应该就是博物馆的样子。因为博物馆有最深的历史、最真的现实、最远的未来;博物馆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的复合载体、研学的理想场所;博物馆能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当学校封闭于围墙之内,网络链接着虚拟的社会,那么只有场馆,能让孩子触摸到真实的世界。比如在学校书法馆中,当代110位代表名家的书法精品都是真迹。


图片


国内不缺“书法馆”,但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馆”,我们的翔宇王羲之书法教育馆,就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馆。在这座书法馆中,有商周秦汉书法展区、 三国魏晋南北朝书法展区、 隋唐五代书法展区、 宋元书法展区、 明清书法展区、近现代书法展区、当代书法展区、书道雅集区、书法教室、装裱实验室、书法资料室、书法名师工作室。


我们以“平台构建+多元共生”,让书法教育的场馆模式变得更多元、更饱满、更开放、更生动,打破校园围墙,探索未来学校,是一次有深度的尝试。我们所构建的平台还是一个交流平台,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书法爱好人群搭建交流切磋的平台,开展主题交流学习培训班、主题研讨会、夏令营教育活动等。


我们的翔宇中华灯谜馆包括谜史走廊、谜瓷展区、谜瓷展柜、经典民间谜语墙、宋代元宵灯谜会场景复原区、射虎游戏区、谜书长廊等。我们的灯谜馆馆长很专业,既是“沈志谦文虎奖”得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华灯谜文化网创始人、云南卫视《中国灯谜大会》赛题主创兼点评嘉宾,也是至今保留全国现场谜赛个人冠军最多纪录的人(谜赛40次夺冠)、二十一世纪射虎英雄榜头号射手,被认为是“词味谜”和“造底谜”的引领者。



问对新书院


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衰于明,废于清末,历时千载,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书院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书院大多经费自筹,教学方式独特而灵活,不以应试获取功名为目的,着力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教为中心的现代学校遇到了空前的挑战,有人在想象“学校会不会消亡”?更多思考“未来学校样态”的人们,则在寻思“书院会不会复活?”我们认为这其实有可能!


我们设想了翔宇集团未来的书院:它的名字叫“问对新书院”,书院有“美景、美境、美浸”式的“新书院”美育底色,是基于网络和AI“问对”的未来学习中心,有博物馆式的“生活、生产、生命”真实场景,等于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个性化”理想教育样态。


在问对新书院,有四个重要特征——


生命在场:置身美境,体验激发内在动力

汇聚美好:素面经典,濡化吸收文明精华

对话共生:保持问对,开放激活创新思维

时空在线:链接世界,智能协同优势叠加


总之,重塑面向未来的教与学,问对新书院叠加社会场馆和场景资源,以满足多元教育需求为己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分类: 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