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三言两语话写作——中国教师报的访谈

发表时间:2023-03-17 20:18作者:汤勇
图片



      注:前不久很荣幸和全国名师王开东老师一道接受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记者刘亚文的访谈,访谈已刊于2023年3月15日的中国教师报。限于篇幅,报纸做了删减,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后完整呈现!供友们阅读指正!



图片



      访谈嘉宾:

      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现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出版《面向“双减”的教育》《教育是美好的修行》《为未来而教而学》《教育的第三只眼》《修炼校长力》等近20部教育专著,开设个人公众号“汤勇晓语”。


      中国教师报记者:汤老师的公众号都保持着很高的更新频率,且都是原创文章,繁忙工作中您是如何保证写作时间的?

      汤勇:成事在于对时间的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也在于对时间的利用。一个人哪怕再忙,只要善于管理和利用时间,总会挤出时间。时间其实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去挤一定会有的,挤一挤,完全会有很多闲散时间供自己写作。

      过去我在教育局长任上,事务比较多,工作时间内进行写作,往往无暇顾及,差不多都是利用下班后的零星、碎片化时间,又特别是每天午休和晚上八点钟以后的这段时间。我有个习惯,中午一般不午休,晚上睡觉通常也比较迟,再加上对于周末和节假日,我更是不轻易让它随便流逝,也绝大部分用于写作。

      现在为教育而行走,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也把我这些年所积淀的朴素而幸福的教育主张推介开去,感觉比之前还忙。尽管如此,却丝毫没有耽误写作,相反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写作的热情有增无减,写作的时间更是见缝插针。哪怕是在出差的旅途,在候机的等待,在万里高空的飞机上,在呼啸疾驰的火车里,我都在写作,每一个片刻都成了我写作的美好时光。

      如果一天不涂鸦几笔,总会感觉这一天心欠欠、空落落的。有时白天实在抽不出时间,哪怕深夜凌晨,都要把写作课补上,内心似乎才得以舒坦。写作,似乎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存的一种需要,生命的一种状态,人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了。

      中国教师报记者:汤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热点以及个人进校活动。您是如何“打捞”公众号文章选题的呢?


      汤勇: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全身心投入其中,用心用情做教育,教育,成了我生命的全部,整个生命也似乎全部融入到了教育。随时行走的是教育,奔波的是教育,聊的是教育,想的是教育,琢磨的是教育,玩味的是教育,惦记的是教育,阅读的是教育,探讨的也是教育。

      有一首歌叫“香水有毒”,歌词大意是说一个人陷入情网难以自拔。我要说“教育有‘毒’”,我已深深陷入了教育这张大情网,更难以脱身。

      正由于此,我写公众号文章全是围绕教育,凸显教育主题,通过写教育文字,关注教育热点,记录教育生活,讲述教育故事,呈现教育亮点,以此诠释我的教育热忱与情怀。

      中国教师报记者:有人认为提高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要多写“爆文”,有人则认为公众号要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不能随波逐流。您如何看待这种分歧,可以从您写公众号的经验谈一谈。

      汤勇:做人需要平常心,做教育也需要平常心,我们写作,包括写公众号文章,更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平常常虽无奇,但平平常常总是真,平平常常更是美。开公众号,能够写出“爆文”,能够通过“爆文”增加阅读量,调动用户的情绪,肯定是好事,绝不是坏事。

      但对于新媒体时代,想要产出一篇公众号“爆文”,真的很难,难度不亚于上青天。那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深厚的驾驭文字与新媒体的素养。

      正由于此,我写公众号文章,不以写“爆文”为目的,也不以一味吸粉、抢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为考量,更不以迎合大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为手段,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听从心灵的召唤,立足平常和日常,厚植于教育土壤,扎根于教育线场,本着发生了什么就写什么,看见了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就写什么,自己内心触动了什么就写什么,力求平铺直叙,朴素表达。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虽然没有写出多少“爆文”,但自己看着自己平平常常的文字,倍感亲切,也赢得了一些读者朋友的认可和点赞。

      春节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此我在第一时间写了一篇《读书,让教育可以更美好》,在我的公众号发出后,阅读量近4.5万,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中国教师报》以《2023教育工作重点: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为标题推送,点击量达到10万+。

      中国教师报记者:汤老师出版了自己的很多作品,公众号写作与出版著作之间有“互动”吗,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汤勇:专门坐在那里写书,也许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功夫在平时,写书在日常。我坚持写公众号,持续写作,不断更新,精耕细作,步步为营。我每年通过对这一年公众号的文字进行整理编辑,就可以至少推出一本书。

      很多人不解,你天天为教育在全国各地行走,做指导、办讲座,每年还要写书、出书,哪来这么多时间。殊不知,我坚持写公众号,实际上是一举两得,既记录了当下我对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获、所感所悟,又是在为我写书、出书做储备,因而这既是我写书、出书的一个捷径,也是我继续坚持写公众号的一个动力之源。

      最近几年,我出的《面向“双减”的教育》《教育是美好的修行》《为未来而教而学》《教育的第三只眼》《教育可以更美好》等书,都是根据我公众号“汤勇晓语”写的文章结集而成的“著作”。这些书,都深受大家喜欢,都被当年的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老师喜爱的100本书”。

      中国教师报记者:作为个人创作的“自留地”,公众号写作是否另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与传统写作方式相比,公众号写作呈现出哪些特点?写作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汤勇:公众号的文章是写给“公众”看的,因而应该尽可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不能像写论文一样只注重阐释论述。公众号写作,一方面用语应该接地气。叙述直白,清新自然,淡雅脱俗,不假大空,不太过粉饰,不堆砌辞藻,太华丽的东西有可能离“公众”太远。另一方面要真实表达。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力求我手写我心,我心言我情,我情达我意,切忌无病呻吟,为写作而写作。

      同时,应注重用户阅读体验。“公众”的阅读差不多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大多数读者缺乏耐心,往往以标题和文章开头定取舍,标题如果没有一定吸引力,就可能被直接掠过,开头如若枯燥无味,则很可能放弃整个阅读,因而文章标题的拟定与开篇的表达艺术至关重要。

      公众号写作前,最关键的是确定主题,确定主题一方面要在自己熟悉的方向、擅长的领域去寻找。对于我来说,我做的是教育,成天关注和研究的是教育,教育是我再熟悉不过的领域,因而我写作确定的主题全是教育,写的全是有关教育的题材。若让我写教育以外其他的,有可能就倍感困难,难以落笔。另一方面要有好的价值观,要能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主题确定好后,接下来便是列提纲、找素材、形成初稿、打磨定稿。

      中国教师报记者:公众号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读者都可以留言发表观点。当读者与创作者的沟通更便捷时,读者的反馈对您的写作风格、主题选定有什么影响?

      汤勇:智者在民间,高手也在民间,民意更在民间。在公众号后台通常有一些读者留言,这些留言,他是读者与创作者之间一种很隐秘的互动,它能够增进彼此双方的一种亲近感。对于这些留言,我会特别在意,也会仔细甄别,对那些富有建设性的留言,我会积极采纳,以便于拟定写作主题,及时调整我的写作风格。

      中国教师报记者:现实中不少教师负责学校公众号的运营,与运营个人公众号相比,学校公众号的选题、用语等方面有什么规则或方法?

       汤勇:现在差不多学校都有公众号,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师在编发。我也确实注意到,老师们辛辛苦苦经营的公众号,阅读量却微乎其微,关注度很低。其原因是不少学校的公众号忽视了作为教师和学生这一主体,看不见师生,看不见他们敬业的风采、投入的状态、勤奋的身影、成长的喜悦、幸福的瞬间,他们所推送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某某会议的圆满召开,某某领导的亲切视察、某某活动的成功举办、某某成果的隆重获奖之类的。尽管学校公众号有众多的关注人群,除了师生,还有家长、社会层面等,也尽管编辑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大家不买帐,提不起兴趣,哪怕学校行政命令,必须怎样怎样,有可能仍然若无其事,置若罔闻。

      教师编发学校公众号,相对于运营个人公众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人性,要关注人文,关切人本,看得见人,看得见师生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二是要注重适用性。编发的内容应紧贴校园生活、师生生活,反映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会议召开、领导视察、相关活动,这些固然要发,但更要发一些有益于老师专业发展、孩子快乐成长、家长育儿技能与素质提升的图文。三是要有趣味性。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有机结合,还可以偶尔上个条漫、上个电影配音秀,间或搞点互动,总之不能太呆板、太同质化,力求活泼、新颖、有趣。

      中国教师报记者:互联网时代,教师想要提高文章的影响力,可以给纸媒投稿,也可以在公众号发表。与给纸媒投稿相比,公众号写作的门槛没那么高,那么这种写作方式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汤勇:相对于给纸媒投稿,公众号写作的门槛的确没那么高,每个教师都可以尝试,都可以开自己的公众号。教师们有了自己的公众号,可以随时不断更新新内容,可以督促自己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只有做的好,才能写的好,只有做的精彩,才能写的精彩,因而可以促使自己把工作做的更好,把课上的更精彩,把对教育教学的点滴,思考与研究的更深入。当然,还能倒逼教师阅读,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这对教师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仅如此,一个教师能及时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课堂课程的见解,通过公众号传播出去,不只是成长自己,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启迪与影响。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是自我精进,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到的,要用成长型思维不断去进步,最终实现终身成长。

      中国教师报记者:写公众号文章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化解的?

      汤勇:我在当农村语文老师时就喜欢写作,后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没离开写作,做了教育局长后更是对写作兴趣浓厚。多年的习惯与坚持,让我在写公众号文章时,基本上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娓娓道来,洋洋洒洒。

      但有些时候却要么太忙,抽不出时间,要么觉得找不到合适主题,不知道写什么,要么感到文思枯竭,无从下笔。尽管如此,我从没有畏而却步,随意放下手中的笔,而是敏于观察教育生活,善于思考教育现象,勤于阅读教育书籍,乐于绞尽脑汁,掏干自己,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不停歇的写作状态,往往便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而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了奇妙的突破与收获。

      中国教师报记者:对于想开通自己公众号的教师,汤老师有什么经验或技巧传授给他们吗?

      汤勇:对于想开公众号的老师,根据我自己的实践体会,我以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

      要有拿起笔来写作的勇气。教育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不畏惧写作,也不自我设限。应坚信,教育写作,人人都能写,个个都会写。需要的是我们勇敢地拿起笔,勇敢地敲击键盘。有勇气就有自信,有自信就有行动,有行动就有收获。

      要有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的毅力。教师中或许写作的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写作的却很少,能够长期坚持,从不间断写作的教师,那就更少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磨铁成针,锲而不舍。只有专注写作,不断坚持,才能在教育写作的路上行稳致远,走向卓越。

      我从参加工作在乡村做教师起,就坚持写作,是写作,打开了我的思考之门,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让我的人生有了转变,让我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教育都特别自信有底气,也让我的每个平凡而普通的日子变得鲜亮而有意义。可以说没有写作我走不到今天,也没有勇气走向明天。

      要有养成多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写作是一种输出的行为,而阅读就是一种输入,有输入才有输出,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输出的效果。多阅读才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不断的阅读才有不断的写作,有经常性的阅读才有经常性的写作。

      要有对身边教育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身边所有的琐碎都是教育现象,每一个教育现象都值得探索,要善于从这些平凡而普通,琐碎而细微的教育现象中捕捉写作灵感,寻求写作契机。

      要注重对于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随手记录和积累。我一直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报刊上看到的好文章、好语段,我都要及时剪辑、粘贴,然后分门别类地整理、建档、收藏,随时为我写作所用。过去我口袋里随时总是放着小卡片,生活中偶尔的灵感,朋友聚会中的交谈,有什么奇思妙想,有什么新颖的理念,有什么精辟的语言,我都要悄悄记下来。现在有手机更方便,除了及时记录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偶得,我还会及时将行走中的见闻感悟通过朋友圈分享出去,这也算是一种有效的积累。就是这些不经意的积累,对我的写作帮助太大了。

      要在持之以恒的写作中反复琢磨,刻意练习。写作没有其他窍门,唯有多思考,多练习。思考出真知,练习出美文。我能够在写作路上这样走下去,而且还取得了一些成绩,没有其他捷径,关键是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熟能生巧,天道酬勤,而且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文章分类: 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