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在兹 语文作为 ——北京四中人文教育实践与思考发表时间:2017-12-26 09:32来源:京师书院BigData 作者简介:黄春,北京四中高中语文教师,历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兼职教研员、文学社指导教师、校刊编辑指导教师等。“北京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曾在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教坛新星”“全国优秀教师”。
各位奋斗在语文教学一线的同仁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四中。 我是四中的语 文老师黄春。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像我这样的人,必然要被汹涌的人潮无情地淹没;我甘愿被淹没,因为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市民。但是,当我走进我工作的这片校园,我便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可以被淹没的人,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可以迷失自我的,我们不能淹没在办公室的同行里而没有个性与风格,我们不能淹没在学生里而没有师道和尊严;我们不能淹没在教材教参里而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与见地,我们不能淹没在传统经验里而磨灭了开拓进取的勇气与智慧;我们不能淹没在和高考有关的那些试卷和题海中而忘记了语文的本来面目,我们不能淹没在眼下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中而忘记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负着的人文教育的责任。 这就是在刚才袁海萍老师有关人文游学的介绍之后,我想接下去阐述的一个话题: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 尽管我不能说一个学生具备了人文精神,远比他考上了一个大学更重要;但是,我至少可以认为,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带着一些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走进大学,走进社会,那么,我们的事业,功德无量。 老师们刚才在四中的校园里走了走,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但幸好校园不大,我相信,这座校园还是能够让你感觉出它的独特气息的。以前有人问我,四中究竟有什么特别?我的回答很简单:你看,它长得就和别人不一样。踏进校园,你会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你会慢下脚步,静心静气地学习,工作,生活;哪怕就是作为一名游客来参观校园,你都舍不得太过匆忙。因为,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校园中的人文气息。 比如:我们正坐在这里的“国学讲堂”,以及这栋大楼里的雕塑、壁画、篆刻、模型等等。 比如:校门口训诫石上镌刻着的四中校训;无名烈士纪念石雕,无声地讲述着一百年来为了民族解放和社会建设而奋勇牺牲的那些学长们的故事;看到奥运纪念石碑上奥组委官员的集体签名,我们还能清晰地记得在北京申奥的岁月里,北京四中的学生曾经做出了不可估量和不可磨灭的贡献;校园长廊的每一根石柱上,那些曾经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典思想,至今也还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似乎有些零乱的美术教室,却正好是描绘心灵的绝好场所;置身于古朴而典雅的音乐教室,你想不喜欢音乐都不行;走进图书馆的大楼,这里安静得能让你迷恋上书页翻过的那一点儿悉悉索索的小声音。你看,我们可以把自己埋进书堆里,痴情专注;我们也可以席地而坐,聚而论道。当然,你更可以靠水而坐,或是择一方树荫,邀三两知己,谈心,诉说,海阔天空。 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实在是要感谢这样的校园。你一定和我一样相信,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语文的课堂,都是语文的教材。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它们,要善于发掘校园中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还要勇于和善于去创建一所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请相信,如果你拥有了这样的校园,那么,你的语文课,就再也不仅仅只是每周几个有限的课时了,你也再不用为学生眼里只有数理化而发愁了,因为,语文,已经是学生们的生活了。 建设一个人文的校园,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至少也算是半个文人。而文人是最有勇气的,是最有智慧的,也是最能担当的。因而,这件不大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还真的需要靠我们来做,至少需要我们带头来做。 就在不久以前,我们语文组的刘葵老师就开始带领我们在校园中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利用流动书架和漂流书,营造书香校园。后来,我们又争取到了学校的支持,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安装了许多小书架。我们发动学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多方捐助,将一本本好书放到这些书架上,以供学生随时随地随手翻阅。从那以后,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人静静地坐在着窗边的长凳上,手捧一本书,自我陶醉着。在校园里,这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大概是我们这些学文的人,都向往的生活追求和人生状态。因此,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都会不自觉地将“读书”“行路”作为对学生的一种热切的期望。方才袁海萍老师着重介绍的“人文游学”,就是四中学生“行万里路”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和方式。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公益活动、交流参访、春游秋游等等。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四中三年里的所行之路,真可谓“不远万里”。 除了行路,还有读书。除了读书,还有写书。“读”和“写”,是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的最基本的两种方式。我以为,语文老师向学生教授一篇课文的最高尚的目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能够主动地去阅读一些有关于此的文章。同样是多多益善的还有“写”。四中的学生三年中要写很多的文章,并且还要写很多样式的文章——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写剧本;写人物,写事件,写思想,写情感;写随笔,写日记,写博客,写作文。他们写得最好的,一定是校刊《流石》了吧,因为这本校刊的指导教师,就是我。各位老师在一会儿离开这里的时候,会领到一个袋子,里边装有我们语文组近年来的一些读写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其中,就有最新一期的校刊《流石》,我想您一定会喜欢的。 我曾携带着我们的校刊去参加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刊的评比活动,我发现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刊或是校报,这是一件足以令我们语文老师倍感欣慰的事情。然而,在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校刊校报中,我也倍感遗憾,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学校,都真正明了校刊校报之于整个校园的人文意义的,很多校刊只是在宣扬学校的办学业绩,显然,他所期待的读者只是上级领导;我也发现,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真正明了校刊校报之于自身工作的非凡意义的,很多校刊的指导教师名单中,没有一个是教语文的。 我在四中,克服各种困难创办了一份校刊,就是想有一方园地来承载人文精神,就是想让语文老师拥有一片自己的家园。如果你也正在指导一份校刊,或者如果你也打算创办一份校刊,那么,我就不揣鄙陋,向各位介绍一下我的点滴经验。 四中的校刊《流石》,是在四中文学社的成立之后诞生的,文学社,是《流石》编辑部的主要力量。 2007年夏至,《流石》创刊,这是一份季刊,每逢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节出版发行,每期约25万字,向全校师生免费赠阅。各位即将拿到的,就是9月21日新出版的第22期。 我始终认为,一本杂志的名字很重要,尤其是一本承载着教育意义的校园刊物。《流石》创刊的时候,曾向全校师生征集刊名。但是,我对所有收上来的名字都不满意。因为它们都无法担负起我所想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所以,最后是我独断专行,为校刊取了个名字“流石”。新读者,一般是不大懂这个名字的意义的,所以,我曾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做了阐释,并且将文中的个别段落,刊载于每一期的扉页上。下边,我给各位读一下这篇《流石名记》,并且,我所要讲的所谓的校刊工作的点滴经验,主要部分也都在这篇文章中。 《流石名记》 四中老校长室旁,竹丛掩映中,有亭曰“漱石”。据说其乃重建之物,既要重建,想必定有历史,定有掌故,也定有教育之初衷。想起《世说新语》记云:所谓“枕流漱石”,实为归隐者之辞“枕石漱流”之口误。权衡一下,然却反倒觉得其意更深。 以石为枕,以流为漱,其悠闲而惬意,让人想起孩提时光,想起山居边城,想起捣衣饮牛,想起两小无猜,自固难得。而能“枕流”以洗耳者,则必空灵雅慧,而为智者;能“漱石”以砺齿者,则必坚忍决毅,而为仁者。当年朱熹便在白鹿洞书院门前的小溪中,寻得一石,刻曰“枕流”。“仙踪行去终飘渺,人事读来在枕流。”朱子枕流,旨在“自洁”,意在“贯道”;然四中“漱石”,其旨在何处,其意在何方? “滴水穿石”,“海枯石烂”,“水落石出”,“中流砥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自古以来,“水”“石”相搏,若洞吹,若洪钟。记忆中最宏伟壮观的,当数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了吧。那是浩浩历史在接受着最最残酷的岁月的淘洗——泥沙卵石自然要被冲走的;而历史巨人们却傲立浪头,如乱石,直穿空,扬惊涛,任拍岸,纵使多情酹江月,不叫须髯成淤滩。百年四中,唯其如此,甚幸甚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石与水流,是仁智者的课堂、考场,也是仁智者的讲坛和舞台,是其生之处,亦乃其死之所。 智者枕流,枕流为洗耳,洗耳为善闻;仁者漱石,漱石为砺齿,砺齿以敏言。听甚言何?则自当迥异。枕流者可以听见落花之有意流水之无情,枕流者也可以听见蚂蚁在跑小草正眠;枕流者可以听见在河之洲有雎鸠关关,枕流者也可以听见国破春深而花自溅泪。——你闻听了什么?漱石者可以渴饮笑谈奔走呐喊,也可以长歌当哭扼腕哀号;可以“扬眉挺腰”“粪土当年”,也可以“半部论语走天下”“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言说了什么? 一枕一漱,说易还难。世间之事多如此,易在日常而平常,又难在经常而非常。 一流一石,且智且仁。世间之人亦如此,智求灵慧须枕流,仁求忍毅须漱石。 《流石》,藉此以名。 《流石》培养出了学生的优雅气质,他们大气,优雅,文质彬彬;《流石》培养出了学生的担当精神,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弱者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流石》培养出了学生的宽阔的视野,他们走出校门,倡导校际之间的交流;他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触摸历史,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染;他们走到海峡对岸,走到世界各地,播撒汉语言文学艺术的种子。 《流石》之于校园,是一份校刊,更是一份事业;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理想。总之,语文老师对于人文精神的信仰和追求,有时候,就可以借助一份简单纯朴的校刊而得以实现。 类似于这种简单而纯朴的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很多。 比如:我们带领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门口拟挂楹联。 比如:我们在校园里开展灯谜活动。 比如:我们举办“我的秋天”和“走进西城”的摄影展览。 比如:我们每周举办“北京四中大讲堂” 比如:我们带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体验话剧舞台,体验人生百态。也许你不知道,我们老师还有一个自己的话剧团,我们曾经原创了一台大型历史话剧《郑伯克段于鄢》,在校园公演,在北京公演,在台湾公演。该剧的舞台是我设计的,刚才演讲的尹强老师出演主角,而韩露老师,则不仅登台演出,而且,整个剧本都是由他创作的。 我不知道在各位的心里,教语文,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我相信,我们的工作一定给我们带来过很多的纠结和痛苦。更可怜的是,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我们用懈怠的方式去应付它,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教育”。 在我的相机里,有这么两张照片,尽管是随手拍下,但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张照片记录的,是刘葵老师零乱的办公桌前最常见的风景,刘老师和学生正在谈语文,谈心灵,谈生活。也许你不相信,我确乎是在和刘葵老师共事之后,才真正地理解了几个成语的意思:语重心长,娓娓道来,如坐春风。 刘葵老师在她自己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说:教育要自自然然地进行。她说,教育要“让工作与生命同步,让生活与工作同步”。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才是自自然然的。你想,当一位语文老师会带着她的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里同一棵树的同一根枝桠上几乎是同一个位置的某片树叶的四季轮回的时候;当一位语文老师会建议她的学生在某个清明时节和各自的家长一道探寻家族的历史编写家谱找寻家族根系的时候,你说,这是生活呢,还是工作?当一位语文老师会在网络论坛上为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保留着一个延续交流的主题空间的时候;当一位语文老师会用“我心目中的男女朋友”为题鼓励她的学生大大方方地畅谈爱情理想的时候,你说,这是工作呢?还是生活?而刘葵老师,就是这样的语文老师。我想,这不是什么教学方法,也不是什么教学智慧,也许都不应该被称为教学思想,要是由我来分析和总结,我说,刘葵老师会这么教语文,那是因为刘葵老师的心中,有最真实的人文的情怀。
另一张照片,是四中语文老师在办公室工作时的典型模样。一位语文老师,被她的书籍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我们的老师,就在这样的书山书海中,低下头,读书,备课,批改作业。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里都会涌起许多极其复杂的情绪来。今天,借助这种场景,我要说的,不是所谓的“敬业”,不是所谓的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依然“以苦为乐”。我要说的依旧是人文情怀。只有心怀人文精神,一位语文老师才会去自觉读书;只有心怀人文精神,一位语文老师才会感染并带动他的学生去自觉读书。这绝不是简单的“敬业”和“勤奋”所能比拟的。一位心怀人文精神的语文老师,他所教的语文和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拥有人文的情怀。 很遗憾,我们的相聚只能是匆匆的两三个小时。换作古时候的计时单位,各位在四中校园里,总共也就只能呆上一两盏茶或一两柱香的工夫。我不知道在你离开这里的时候,各位对于四中的印象,会不会像燃尽了的香一样,烟消云散;但我保证,你们走了,我们的茶,绝不会凉。北京四中,随时欢迎你们再来。谢谢大家。
文章分类:
校报校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