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走进协会
Nav
会员通道
Nav
协会资讯
Nav
项目服务
Nav
资源中心
Nav
文化博览
Nav
协会介绍
协会章程
机构设置
入会申请
会员名录
协会会费标准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航苗计划
德国留学
百班千人阅读计划
高校教师科研培训
在线视频
专家库成员
百年老校校长
图书出版与推介
教育视界
国际教育
科技教育
学校文化
教师成长
读写天地
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栏目导航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高校教师科研培训
新闻详情
李镇西:中国的课堂需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发表时间:2023-10-09 18:09
作者:李镇西
说起一百多年来,国外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我们可能会想到美国和苏联。是的,无论是杜威、布鲁纳,还是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从上世纪初到当代,这些教育家中国教育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然而,要论最早影响中国教育的国家,恐怕得是日本。19世纪末,“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之路时,首先是把目光投向当时的敌国日本。许多青年才俊赴日求学,后来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说日本教育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启蒙者,并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应该不是夸张。
历史进入21世纪初,在2003年,一位日本学者的一本薄薄的著作在中国被翻译出版,成了不少中小学教师的案头书,该书作者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界最知名的日本教育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影响并指导着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这位学者叫佐藤学,他那本风靡中国20年的著作,叫《静悄悄的革命》。
作为东京大学
教育学博士的佐藤学,历任三重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科长、学部长。同时,他也是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会长、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他的头衔还远不止这些。
按说,他完全有资格也可以在象牙塔里坐拥书城,进行他的理论研究,以著作等身。
但佐藤学却没有也不愿意做书斋里的学者,
他的专业研究领域,主要是
课程论
、教学论、
教师教育
等。
他把自己的“研究室”放在了校园,或者说,他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研究室,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30年如一日,
听了10000多节课。不只是在日本,他还走出国门,
曾扛着摄像机走遍世界各地的学校
,足迹遍及27个国家的学校。
他在世界各国讲学,并推动众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欢迎。
佐藤学的“研究室”当然也包括中国。他多次访问中国,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四川、陕西、浙江、黑龙江、山东等地,考察了许多中国学校,见到了几万名中国教师。他到学校,不是只听校长的汇报,而是直接走进课堂。
正因为佐藤学常年在学校观察、思考、研究,和师生们一起探索课堂改革,所以他被称作“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身体力行站在田野的教育家”。
佐藤学为什么会在中国教育界有那么大的影响?他主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佐藤学认为,教育改革必须从学校开始,而学校改革,应该从课堂开始,这种改革不可能是疾风暴雨,而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他的原话是:“
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他还特别指出:“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我认为,佐藤学在其所推动的“静悄悄的革命”中,所提出核心教育主张就是建立“学习共同体”。
何谓“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自己解释说:“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表现学校改革‘愿景’的词语。我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定义为:
‘
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教育的专家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
’
。
”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教师和家长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但在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教师、家长和市民都是学习者。为什么还有市民?因为佐藤学所指导的“学习共同体”所在的学校,都是向市民开放的。家长和市民走进学校不是“参观学习”,而是“参与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佐藤学用了三个词来概括:“活动”“合作”“反思”。他说:“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
“学习共同体”的种种其他特征,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都有生动而精彩的阐述。
比如,课堂以学为中心:“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
比如,互相倾听:“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
比如,关注个体:“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只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
比如,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如果确定了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那么,教师的活动该怎样进行呢?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
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佐藤学先生分别把它们命名为“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佐藤学形象地解释道:“即是说,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后者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如文字所示,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他还特别提醒说:“人与人的交往绝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协调的声音伴随,这才是自然的。”
比如,润泽的教室:
“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自觉尊重,得到承认。
‘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的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比如,在交往中学习:“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在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
……
要全面展示“学习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显然不是这篇短文能够做到的,但仅仅上面片段式的引用,我们已经能够领略到佐藤学教育思想的精彩与深刻,更能感觉到他的教育主张与中国多年来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乃至素质教育思想是多么的合拍!
而且,这这本谈教育理念的书并不是一部纯理论的著作。作者结合他亲身考察和参与的课堂变革和学校改革,以案例评析的方式,夹叙夹议,寓深邃的教育思想于鲜活的校园生活中,可读性极强。这也是《静悄悄的革命》自2003年出版后,一直深受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欢迎而畅销不衰的原因。
应该说,和二十年前相比,中国中小学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当年《静悄悄的革命》刚传到中国时,佐藤学的主张在许多中国教师眼里还显得有些“前卫”的话,那么,如今在中国许多学校,包括乡村学校,“学习共同体”虽然还不能说常见,但至少绝非罕见。
比如,2014年春天,佐藤学走进了备受争议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深入课堂,听了该校的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几节课。他认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正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他情不自禁地赞赏道:“
杜郎口中学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堪称世界级的学校,她绝不仅是中国的,一定是世界的!
”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大惯性,更由于包括高考中考在内的教育评价改革的滞后,相当多的中小学课堂基本上还是以“教”为中心的“讲台”,即使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推广,所谓“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已经越来越普及,但由于教师作为“人”的智慧并没有跟上,所谓“智慧”只是计算机工具的“智慧”,而所有充满“智慧”的信息技术恰恰成了强化“应试教育”的精致而精确的工具!
而且,热情关注并高度评价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佐藤学,也以敏锐的科学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了中国教育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多种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些问题。
比如他说:“我每次到中国的学校观摩课堂,都会觉得老师的声音稍微有点儿大,有的老师因为各种需要,有时还会佩戴麦克风上课,这在日本是看不到的。我们需要培养相互倾听的习惯,建构互相关爱的关系,相互倾听的关系是民主主义的表现,互相尊重、倾听才能构建出民主的学习实体。”
说得真好!在中国,戴着“小蜜蜂”(麦克风)上课的老师还真不少,这些老师的理由是“学生太多”“自己嗓子不好”,可这些理由都是建立在“老师多讲”的传统教学理念上的。校长强行禁止教师戴着“小蜜蜂”进课堂显然不行,关键还是是改变以教师“说”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互相倾听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就没有必要戴上“小蜜蜂”了。
佐藤学还说:“我个人认为中国小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在‘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互相说’往往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其已知事实的阐述。仔细观察‘互相说’的小组,你会发现,每位成员讲完自己的意见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了,没有高质量的学习了。”
这的确是不少课堂的特点,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种特点还被视为是“亮点”。表面上看课堂热闹,学生发言踊跃,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深度的,各说各的,彼此之间也没有观点碰撞。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对此也有论述:“一般来说,教师上课时总要求学生大声地、活泼地发言,而其实,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在扯着嗓门喊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有若干学生几乎从不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中都感到带刺儿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要进行自立、合作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
尽管比起20多年前来说,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课堂改革也成就显著,但依然还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郑重推荐《静悄悄的革命》。
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学一线老师能够学习佐藤学的教育思想,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让中国的校园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实现教育本质与起点的回归,实现人的解放。
唯有如此,社会主义中国崛起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伟大理想才指日可待,而不会永远只是遥不可及的“中国梦”。
2023年8月27日
文章分类:
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