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办特色校刊 坚守职教阵地来源:Admin作者:陈桂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高主任、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朝阳工程技术学校的校刊主编陈桂华。受高主任邀请作校刊建设报告,不胜惶恐之至。因为跟各位同仁相比,我们还是小学生。因而在这里我只是将我们办刊的经历说一说,把其中的苦乐与大家分享一下。 职教春天来临,不畏艰难办刊 2014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一年。它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元,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从政策层面上把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把职业教育定位在“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地位上。“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孕育美好的季节,以武铁兵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做出了创办自己校刊的决定。当时正是我校三校合一,百废待兴的时候,也是我校竞争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的关键时期,办刊初衷往大了说,就是我校要站在时代前列,承担起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往小了说就是学校要走出困境,必须内塑品质外树形象,而校刊就是品质的一个标识,形象的一个名片。学校领导将创办校刊的重任郑重交到了我的肩上,而我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山大。当时学校经费极其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还是为我们配备了打印机、相机和电脑,编辑部就这样组成了。组建时我们只有三个人(两个文字编辑,一个美术编辑),没有任何办刊办报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我们既是编辑又是记者,既要采访、写稿还要摄影、校对,自己还得跑出版跑印刷。我们常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经过两个月努力,《朝工学苑》创刊号终于与广大师生见面了,而我已经瘦了十来斤。 坚守职教阵地,服务广大师生 创刊伊始,我与学校领导反复研究,定下了办刊宗旨:交流职教信息,宣传办学理念,展示教学成果,打造文化品牌。达到以科学的思想指导人,以崇高的信念激发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为保证校刊质量,我们参阅了全国几十家校报校刊,认真听取了领导、专家的建议,精心设计了九个栏目。《刊首寄语》精选师生精彩短文,激扬文明智慧之光。《党建工作》忠实记录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反腐倡廉建设。《建设管理》发布学校的教育理念、规章制度、改革措施,树立“依法办学、服务社会、德技并行”思想。《校园资讯》报道学校的重大活动及师生动态。《教育教学》刊登教育教学论文、教研课题、教学反思,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职教视点》选登国家或上级有关部门的职教方针政策,了解时代需求,开拓职教视野。《校企联动》对校企合作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德育园地》登载师生的有关德育工作的认识、体会,记录学校开展的主要德育活动,彰显师生精神风貌。《阳光校园》通过师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师生风采;《文化生活》精选古今中外优秀文章滋养心灵,提高文学鉴赏力。这些栏目就像一幅多彩的长卷,反映着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记录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新闻、党建等诸方面的“小百科全书”,成为广大师生理论学习、工作交流、情感沟通、才华展露的阵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塑造良好形象的载体。大家都知道,现在普职招生中,即使最差的普通高中也会大于职业学校。无一例外,中职教育永远处于鄙视链的最末端。我们的孩子在这种鄙视的氛围中,大多都极其缺乏自信心。当我们把他们写的文章、画的作品发在校刊上时,他们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有好多孩子,就是在我们这里从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朝工学苑》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学校文化竞争力,提升学校软实力作为校刊的首要任务。创刊四年来,逐渐成为学校展示对外形象和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成为朝阳市乃至辽西地区独有的职业教育校刊。 持续推进改革 保持特色与活力 统筹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随着我校校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急需壮大编辑队伍。学校调选精干教师,逐步扩大我们的编辑部人员。从最初的3个人到后来的4个人,2017年将我们编辑部改名为宣传中心,工作人员最多时曾达到9人。除了扩大编辑人员,学校还组建了信息员队伍,每个科室、每个班级选出一位文字功底相对较强的教师和学生担任信息员。为了保证宣传速度,提高宣传质量,宣传中心统筹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除了不定期在信息员微信群和QQ群发布新闻采访、写作的视频外,还定期召开信息员培训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强化学习,促进信息员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提升。 与时俱进,对校刊进行改革升级。为保证校刊质量,我们非常注重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校刊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例如,为了适应招生需要,在学校招生季,也就是每年的第二期、第三期增加介绍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栏目《学校之星》,今年则把这个栏目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专栏。为了配合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国学小课堂”。在这里我尤其要感谢我们武铁兵校长,他一直对校刊建设非常重视,我们的每期校刊从最初的内容大纲到最后的美术定稿,他都亲自审阅,2018年更是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将校刊升级为彩色版。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朝工学苑》走不到今天。 如今,《朝工学苑》已经走过四年里程。国家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赋予职业学校更大的责任和期待,为职业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校刊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发展方向,找准着力点,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要将“中国制造202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融入到校刊的发展创作中,要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特色栏目、品牌栏目。同时要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刊物内在品质,不断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要把改革创新、服务师生作为打造校刊的不竭动力,有效实现政治性、思想性与知识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朝工学苑》再上新台阶。作者: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陈桂华 (全国语文教育变革与学校文化论坛暨第四届梓桐杯校报校刊成果展评会上的发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