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派作文何以让学子人人爱发表时间:2018-08-30 13:35来源:Admin
——新派作文教改实验纪实 一、令人着迷的作文课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突然从座位上弹起,猛虎般飞扑到讲台前,引得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他脸上来。只见他满脸兴奋,垂涎欲滴,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讲台上正中央——原来那里不知何时摆上了一只大鸡腿!听到老师咳嗽了一声,那小男孩二话不说,迅疾伸出右手,一把将鸡腿抓起送至早已张开的大嘴里,旁若无人地撕啃起来,不时发出美滋滋地啧啧声,一副飘飘欲仙的怡然陶醉之态…… 这一幕先是把台下同学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又引发了一阵哄堂大笑。之后当然都把好奇的目光放到站在讲台旁边的唐老师身上。唐老师在赚足了眼球之后压低声音神秘地问道: “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冬冬在吃鸡腿。请根据他吃鸡腿时的夸张表现告诉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吃货!” 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呀,大家瞬间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了期待。笔者很快发现了唐老师指导方法上的一些另类之处。 只见唐老师不慌不忙地在黑板正中间画了一个圆圈,在圆圈里写下了“吃货”两字,接着以这个圈为中心,均匀画出几条等长射线,在每一条射线的末端分别画上一个圆圈,又在其中一个圆圈里写上“动作”二字。 “刚才冬冬同学的哪些动作,体现出了‘吃货’的本色呢?” “弹、扑、盯、伸、抓、送、啃……” 唐老师一边听着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一边在“动作”二字圆圈外围再画出几条等长射线,在每一条射线的末端再分别画上一个圆圈,然后先后将学生说出的具体动词填进了那些圆圈里。 唐老师用右手有力地比划了那些个第二级圆圈里的动词,接着说道: “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吃货’吃鸡腿时的这些真实动作,并用准确的动词予以呈现,好样的。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把这些动作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呢?大家分小组讨论。把具体的想法填进第三级的圆圈里。” 孩子们立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不等讨论就直接在圈圈里写起“想法”来。 不一会儿功夫,各人桌面大白纸上的第三级圆圈里,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有“几个箭步(冲过去)”“伸出无影手(去抓)”“狼吞虎咽(地啃)”,还有“就像八年没吃饱的饿鬼一般”“腮帮撑得都快爆炸了”“陶醉和满足感从他的眼神一览无余”……有不少同学还在第三、第四级的圆圈外边画上了自创的符号和算式:,,,,,,,D2+K3+X2……还有人在草稿纸上画出类似于比例线段的图形。 到同学们动笔写作时,笔者发现孩子们写作速度普遍都很快。基本上没有咬笔头、挤牙膏的通常问题。他们行文时,偶尔会先用眼睛快速瞄一眼草稿纸上的那些圈圈、符号、算式、比例线段什么的,就接着在作文稿纸上写下一串文字,再瞄一眼,又写下一串文字……给人一种仿佛是在“看写”的感觉,甚至有点变戏法的味道。不到10分钟,两三百字的片段作文就被“变”出来了! 这是新派作文课堂里的情形。看得出来,所有的学生都很喜欢这种作文课堂。 二、作文是师生心中长久的痛 长期以来,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害怕作文”“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教师不善指导”这类的话语。尽管教学改革以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作文教学流派,但问题依然。有的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却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有的重视“思维”和学生的写作智能训练,有的重视写作的“过程”,但是,作文关键的“内在动力”、作文的“灵魂”在哪里?如何将之激发出来并与语言、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就从活动心理学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通过图画、音乐、表演等进入情境。李白坚教授的“演示作文教学法”,于漪老师认为写作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张文德呼吁:“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周明南提出:“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情意水平。”包括后来涌现出的众多的作文教学研究流派,例如 “生活中的作文”“自由作文”“开放式作文”……等等,都有独特的思想或方法,但是,情感如何激发?思维如何打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都没能解决。 程少堂老师认为,这么多流派都往往昙花一现,除了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生存写作”压倒“生命写作”;其二是大多数作文教学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 顾之川老师在《当前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人们容易“居高临下”,用成人写作的方法和成人的眼光看待中小学作文,拔苗助长,是作文教学难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写作变成了一件艰难的事、痛苦的事。每当老师布置作文,学生都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甚至温儒敏教授调查:进入了北大的这些“天之骄子”,还普遍出现了“喜分数之高,悲文章之差”的现象。 作文教改实验,不仅仅是作文,就像写作学说的:写作是精神创造活动和文化生产活动,是人精神家园的建构。写作学理论强调,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生产过程,其产品,其劳作,也就必须具有创造性。如果停留在摹仿、抄袭和重得阶段,就无法提供新的精神产品,也就意味着取消了写作行为本身。写作不仅不能摹仿、抄袭、重复别人,同时也不能摹仿抄袭重复自己。 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写作学老死不相往来,使得中小学作文教学没有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步履维艰,教学质量无从提升,乃至学生所学少慢差费。这既使写作失去了传承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主要土壤,也使中小学写作在迷茫中迷失了方向。 三、从山村开始的作文教学改革 1986年,在广西融安县雅瑶乡雅瑶中学担任数学教师的袁刚,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向作文教学这个顽固的堡垒吹响了进攻的号角。他以一己之力竖起了“图解作文教学法”(后改名叫“图示快速作文法”)课题研究的大旗。后来并入“全国农村小学作文研究课题组”,先后在广西桂中和桂北地区和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新疆、陕西、广东等地数百所中小学校开展实验研究。由于实验成效显著,袁刚老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后来,“图示快速作文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先后开发出“储备快速作文教学体系”、“真性情快速作文教学体系”。同时,把课题研究的宗旨调整为:以人为本,写真性情,快乐作文,快速作文。2004年之后,整合“图示”、“储备”、“真情”三系统,打造了全新的“快乐、高效作文教学体系”,后取名为“新派作文教学体系”。 2013年,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广西写作学会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教授领衔,将写作学理论与新派作文教学实践相融合,在广西开展了大规模的作文教改实验,编写实验教材并列入教育厅进校书刊目录,出版《新派作文基础理论》等论著,至2017年秋季,参与实验的学生达到85万人,影响扩散到全区和周边省份。 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罗索处长说:“这是发源于广西本土的教改实验,值得大力推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洪威雷教授了解了新派作文实验情况后,发出一声感慨:“广西不得了!” 四、新派作文的四把“利器” 要突破作文这个顽固堡垒,需要攻坚克难的工具。新派作文主要有四把“利器”。 利器之一:“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的生命化作文理论。新派作文将思想情感作为作文的基础和灵魂,思维作为作文的骨骼和经脉,语言作为作文的五脏和肌肉,为作文训练建立了立体化的生命系统。著名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专家吴立岗教授说:“这是国内第一次有人提出三位一体的概念,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有专家指出,这是把学习科学运用于作文教学的成果:就人类而言,学习是人的身体、智力和情感协调、互动作用下的过程,人在轻松快乐的时候,神经通路连接就顺畅,反之则不然。将情感作为作文的灵魂,抓住了根本和关键切入点。 利器之二:立体化的训练体系。情感、思维、语言这三个维度的要素,构成了新派作文的框架。而每一个要素都自成体系。情感体系包括真情、痴情、激情、煽情四个维度的内容,四个维度本身有有自己的内在体系。思维主要进行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又包括全方位发散、针对性发散、具体文思发散等,语言训练有句法、段法、篇法、章法训练等几个子系统,这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易于操作的训练体系,能够全方位解决作文各方面的问题。连最难以捉摸的情感激发和运用,也总结了数以百计的激发、运用的方法。例如,煽情的方法有亮点扩展法、打破平衡法、偷梁换柱法、先抑后扬法、思维错位法等上百种。 利器之三:思维分级发散方法。借助核爆炸原理,用“画圈圈”的方法通过将思维过程直观呈现出来,能够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导向教学目标,解决“没东西可写”和“不会写”的问题。例如以春节为话题,第一级先发散为人、事、物,第二级事再发散为买年货、放鞭炮、吃年饭、贴春联等具体事件,人发散为家人、亲戚、同学、邻居、摊贩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散,例如人有熟人、陌生人,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好人、坏人等。如果从春节的文化、历史、经济、哲学的角度思考,就是更高一级的思维了。 利器之四:具象化的操作系统。新派作文最早是从图示作文开始的,情感、思维、语言都可以运用图示符号方法进行练习。例如修辞符号、技法符号、结构线段等多种直观易于操作的方法,将抽象的写作方法用图示符号表示,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写作的乐趣,获得成功愉悦。 专家认定,新派作文“画圈圈”的方法,以及情感、思维、语言都可以运用图示符号方法,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与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学习中发现的一种“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思维导图,是异曲同工。思维导图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帮助人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人的大脑具有最佳表现,使人获得和掌握大量信息,让人快乐地看和阅读,大脑活跃地思维和轻松地记忆,吸引和把握人的眼睛和大脑,让人同时既总揽全局又关注细节。 五、没有什么不能写 新派作文认为:写作,可以包括生活的全部内容,没有什么不能写! 学生害怕写作文,首先就是因为没东西可写,无话可说。激发情感让学生想写、愿写,思维分级发散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语言训练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文无难事了! 南宁市百花岭小学韦艳香老师“憋不住”,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上出了好课;南宁民主路小学莫维维老师从教室门后拖出半截扫把,把作文课上活了;钦州市人和小学黄春媚老师用“小摊小贩”来上课;博白县实验小学李军老师用满满一杯水装进百颗钉不溢出来上课;灵山县灵城一中黄升福老师用“骂”字上课;桂林市叠彩区教研室齐伟丽老师从一张白纸说起,勾勒出万般图画,千面脸谱,百味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学生画的发散图五花八门,许多学生一年级就能写一两百字的文章,大多通顺流利,而且颇有文采,童趣盎然。 不仅物物入课,而且人人参与。 钦州市第一小学吴平老师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与带领所有实验班学生一起创编《钦州童谣》,并连续出版多部,培养出一批小作家;国家级贫困县大新县教育局梁军科局长在教师培训会上亲自示范训练新派“四情”,声震边关——该县在国家和广西义务教育均衡检查验收中获得通过,新派作文就是其中亮点;田阳是壮族始祖布罗陀遗址所在地,教研室副主任黄惠凌老师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老师,过去不知道怎么教作文,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到了五、六年级,往往只能写几句话。现在好了,很多学生都会“画圈圈”,都能说会写了。学生性格开朗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学校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中国教科院王晓霞博士了解了新派作文的有关情况后认为:新派作文特色十分鲜明,效果非常突出,深受学生欢迎。值得肯定和推介! “立德树人,从读书、写作开始,从爱家乡、爱生活开始。新派作文每天都这样做。”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主任于是说。是呀,新时代教育的希望就在改革实验的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提供更多让孩子们喜爱的好方法。”
文章分类:
读写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