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程红兵: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

发表时间:2024-07-06 12:44作者:程红兵

图片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

程红兵

        课程是一种复合文化,它又包含多种亚文化,根据主体不同可以分成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根据宏观、微观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课程文化、课堂文化。

        建平中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自主选择的学生文化、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

        建平中学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是指课程主体、课程内容、课程空间、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为什么要开放?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开放、互动、探究。他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课程被看作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同时,又是开放的、灵活的。学校的僵化是因为学校的封闭,学校要开放,要走出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学校,走出围墙,进而拆除围墙,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在建平中学是开放的,建平中学不但面向中学教师开放,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加盟建平中学,同时也是面向大学开放,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博导来建平中学开设讲座,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联、上海作协、上海船舶研究所等团体的专家来建平开课,邀请著名体坛国手到建平创办体育俱乐部,培养体育特长生,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在建平创办管弦乐队,培养艺术特长生。与英国剑桥教育委员会合作,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开设了一个实验班,引进了英国课程中领导力和思想方法论的课程,聘请英国的资深专业教师授课。邀请美国纽约、德国汉堡、英国伊顿公学资深教师到建平开设各种短期、长期课程。实现将学生交给最好的老师。

        课程内容的开放,英国杰出的课程论专家劳顿(Lawton, D.)以整个社会文化作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在1983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教育计划》一书中,他将课程定义为“文化选择”[1]教育关注的就是把社会认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方面传授给下一代,但学校的时间和资源都很有限,所以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以确保对文化的适当选择。建平中学关注的就是把社会认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方面传授给下一代,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为课程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当然学校的时间和资源都很有限,所以认真规划课程,以确保对文化的适当选择。建平中学尤其关注从现行各种教材中吸取智慧元素,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创生自己的学校课程内容。

        课程空间的开放,向社区开放,向历史文化名城开放,拓展学生的课程空间,教学地域更加开阔。

        建平中学有南京综合性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这是建平中学高一学生传统必修课,至今已进行了十五年。南京是六朝古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活动以“追溯历史,缅怀先烈,明确社会责任,提高综合素质”为主题。

        第一天是仪式教育。举行“南京雨花台纪念仪式”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学生着校服正装。 举行“南京雨花台纪念仪式”是有声的教育,通过凝重、深沉和激昂的主持,在《国际歌》的烘托下,学生代表向纪念碑献花圈,学生发言、领导讲话,最后全体师生在挽联上签名,场面壮观,震撼学生的心灵,紧接着各班在周边围起来召开半小时班会。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是“无声”的教育。学生静静排队进入,表情是悲痛的、愤怒的、凝重的,很多学生抑制不住心中的难过,流下悲伤的眼泪,他们久久地不能平息。

        第二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天的生存体验,并开展课题调研活动。学生们游览了南京城,并考察了南京的人文、城市建设、交通、饮食等各个方面,收集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

        第三天游览中山陵,循中山陵宽阔的台阶而上,站在这一个高度,面对孙中山先生大理石的塑像,同学们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广阔胸怀,明确建平学子应有的“博爱”的胸襟和“天下为公”的思想。

        考察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班级以电子班刊、摄影展、课题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评比和表彰活动。这本身也是一次再学习和再教育。尤其是课题汇报成为活动的精彩压轴,如《南京城墙——探究南京城墙中压缩的历史凝重感》、《永慕的石头路——南京的历史和城市文化》和《绿色南京》等课题研究以独特的视角,体现了学生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2]

        建平中学还有“长江行”选修课,乘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沿途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到达重庆之后,参观渣滓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到奉节县游览当地的自然奇观——天坑地缝,师生出资在当地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命名为建平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已经成为建平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强责任意识的很好的课程资源。建平中学还邀请了来自三峡坝区的孩子来到上海,建平学生自愿者与之结对交流,展现建平学生的爱心,体现建平的责任,同时也使建平的学生感受到来自山村的孩子身上那种朴实、真诚、善良的品质。

        建平中学还有西部行、澳洲行、英国行、美国行、德国行、法国行等选修课,开放的空间环境培养学生生存能力,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把建平中学一贯坚持倡导的“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建平学子,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教育不是关在校园里的豢养,教育需要在广阔天地里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自我发展的独立个体。如果没有深入地接触过自然、社会,没有深刻地感悟过社会生活中复杂的各种关系,没有细致地见识过自然中生命的律动,单单生活在小小的校园之中,学生们何以有足够强健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栉风沐雨?大自然以其博大雄浑和微妙精美,社会生活以错综复杂、曲折向前,向我们昭示着永恒的力量、朴实的真理。俯仰之间,鸢飞鱼跃,花开叶落,哲理奥妙,无处不在。拥抱天地,走向社会,这是人的陶冶和教育。

        学习方式的开放,凡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接受式的,还是探究式的,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网络的。

        评价标准的开放,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否弃划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否弃“选拔为本”的评价体系,力主“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建平中学特设了“特色三好生”的荣誉奖项,凡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特色三好学生”的奖励。

        开放的课程文化培养开放型的人才,正如著名美学家滕守尧所说:未来社会的主导者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能人”。他们善于冲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厚墙,在与“他者”的对话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我”成为一个持续性发展的个体。更重要的是不仅其个人知识和趣味性在不断发展,还通过自己的开放,带动了整个社会之知识和趣味的不断发展。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开放型能人”的一个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高雅的艺术和审美趣味。而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能通过艺术和审美不断丰富和开拓自己的“开放型能人”。[3]

[1] Lawton, D. (1983). Curriculum studies and education planning.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P.2.

[2] 参考张永华.“南京行”: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J].上海教育.2009(09B):58.

[3] 滕守尧.对话:艺术与人的文化素质[N].中国教育报,1998-7-27(4).


文章分类: 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