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走进协会
Nav
会员通道
Nav
协会资讯
Nav
项目服务
Nav
资源中心
Nav
文化博览
Nav
协会介绍
协会章程
机构设置
入会申请
会员名录
协会会费标准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航苗计划
德国留学
百班千人阅读计划
高校教师科研培训
在线视频
专家库成员
百年老校校长
图书出版与推介
教育视界
国际教育
科技教育
学校文化
教师成长
读写天地
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栏目导航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高校教师科研培训
新闻详情
教师专业成长:只有重拾“童年精神”,才能实现“四大超越” | 头条
发表时间:2024-07-06 12:53
作者:王晓奕
来源:新校长传媒
作者丨王晓奕
苏州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意大利教育家洛利斯·马拉古奇曾说:“孩子是由100组成的。孩子有100种语言,100只手,100个念头,100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和说话方式……”和儿童相比,成人太“聪明”、也太贫乏,缺乏灵感和想象力。为了向儿童学习,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应该由100组成。
基于“童年精神”这一学校内涵发展新的生长点,以及学校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再理解、再实践,我想要分享的主题是:重拾“童年精神“,教师专业成长的回归与超越。
为什么要重拾“童年精神”?
我们与儿童世界正越来越远
为什么要重拾“童年精神”?因为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儿童正在渐渐消失。儿童是由100组成的,但成人往往只有1个正确的“答案”,而且
希望儿童能够快速成为这个唯一、正确“答案”的拥有者,
似乎这才是高质量的教育。
也因此,我们总是很难进入儿童的世界;无法进入儿童的世界,意味着我们无法获取对这一个又一个“100”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往往只能停留在表象层面,甚至用假想去代替儿童真实的想法、真实的需求,
用成人的“1”限制儿童的“100”,
结果南辕北辙,与儿童世界越来越远。于是儿童精神被忽略,儿童不见了,童年不见了。
童年是成人不竭的精神源泉
为什么要重拾“童年精神”?因为
从童年,我们可以洞见永恒
。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一个人其实是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这是我长篇小说《草房子》扉页上的一句话。这句话来源于我文字背后一直有的我童年的影子。”秦文君说:“每个人的梦想,别人是不能惊动的,我的文学梦想开始于童年,起初只是一颗质地饱满的种子,至于后来发芽、生根、茁壮成长,取决于孕育它的土壤,激活它的环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的机遇。”
童年是每个人精神成长的根基和渊源
,
恒久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是成人不竭的精神源泉。
为了找回那被忽略的童年精神,为了用每一个蓬勃的童年去激发每一个蓬勃的未来,盛泽实验小学开启了重回童年的“六个100”工程。
重回童年的“六个100”工程
重拾“童年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独特方式;也是最能走进儿童世界、理解儿童世界、打通成人与儿童两个世界的途径。这是两千多年前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是19世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的「孩子乃成人之父」,也是诸多教育大家如陈鹤琴、于漪、李吉林等所践行的「长大的儿童」。
成尚荣先生说,「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再现儿童的本质,其旨意是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其目的是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
因此,重拾“童年精神”的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对童年的再发现、再体验、再理解;其目的是在与儿童的共在中唤醒教师的童年,
让教师的精神和心灵回归到童年的存在样态,以儿童的方式去对待儿童,和儿童一起创造更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读100本儿童文学作品
象征着爱和希望、天真的小王子,象征着永无止境的游乐、永恒童年的彼得·潘,还有善良的稻草人……这些独具生命气象、精神气质的人物形象,是为每个儿童的成长提供服务的精神产品,是充满想象空间的童年成长叙事、童年生活叙事。
100本儿童文学作品,融合现实世界、理想世界与虚拟世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丰富的童年生活。在这样的童年生活里,有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伙伴的游戏创造、对生活的不解质疑、对宇宙的好奇想象……教师触摸到的是
童年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体现了童年生活的精彩与潜在。
看100部儿童教育电影
《疯狂动物城》里的梦想和坚持,《想飞的钢琴少年》里的“其实每个人都是天才”,《奇迹男孩》里的“和自己相处”,《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自信与肯定……电影以逼真的影像再现儿童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
100部儿童教育电影,以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的成长心理、成长困惑、成长需求的生成、磨合、克服、实现,勾勒出童年生活的现实与问题、希望与机遇。
教师感受到的是童年的「力量性」,这种力量蕴含着童年生活的创造和超越。
做100个儿时生活游戏
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民俗传统游戏,丝带飘飘、赛龙舟等地域特色游戏,滚铁环、丢沙包等年代传承游戏,撕名牌、“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校园流行游戏……游戏是童年生活最重要的组成,使儿童能够自由地穿梭于想象和现实的世界。
100个儿时生活游戏,让教师以儿时最主要的生活形式,体验自由与解放、快乐与满足,感受儿童的被激发、被驱动。教师看到的是
童年的「适宜性」,这种适宜彰显着童年生活的主动和能动。
记100个儿童生活场景
不同的关系生成不同的童年生活,不同的性格甚至矛盾的性格创生不同的童年生活,不同的场合也会呈现不同的童年生活。
100个儿童生活场景,教师以与儿童共在的童年生活,看到真实的童年中真实的儿童的样子:主动的生活、积极的孩子,被动的生活、懒惰的孩子,自信的生活、乐观的孩子,不安的生活、自卑的孩子……
教师发现的是童年的「内在性」,这种内在揭示着童年生活的源头和根底。
录100个儿童学习片段
聆听的方式、表达的习惯、思考的质量、合作的意识、沟通的技巧、质疑的精神、反思的能力……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
100个儿童学习片段,教师以儿童学习的现状为起点,探寻儿童学习的普遍规律,发现每个儿童学习的个性特质。
教师关注的是童年的「生成性」,这种生成造就了童年生活的空间和可能。
办100场与儿童的对话
最喜欢的一本书、最爱听的一首歌,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父母又是怎样的形象,最难过的时候、最骄傲的画面……学习与生活、家人与伙伴、现实与理想,有太多可以和孩子们去展开的话题。我们要以尊重儿童生命、尊重每个儿童的初心为前提,做儿童生活的倾听者、情绪的悦纳者、思想的理解者、学习的引导者、梦想的支持者。
100场与儿童的对话,
教师思考的是童年的「根基性」,这种根基指向了童年生活的现实与未来。
重回童年,
修炼教师四大“超越力”
重回童年,让教师立足于童年的存在,就能体会到对于儿童成长来说,伙伴的重要、共情的重要;重回童年,让教师看到童年的本质,是满满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重回童年,通过探索、游戏、合作、对话等等,教师会看到儿童在童年丰富的存在样态。重回童年是一种教师专业的研究和成长方式,修炼的是教师的四大“超越力”:
超越角色的共情力
,指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忽略职业身份、学科专业、从教时长等经验基础,以儿童的视角、高度、方式和儿童产生联结、产生共鸣,是教师「找到教育教学初心与使命的根本」。
超越学科的想象力
,体现在教师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教学时空的共享扩展、融合转换、创生突破,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重塑与发展的关键」。
超越课堂的设计力
,跨越课堂时空,关联儿童真实生活、完整生活世界;凌越知识本体,转向儿童问题解决、综合素养;逾越师生关系,指向更具融合力的协同,是教师「教育教学价值实现的核心」。
超越时空的学习力
,教育要基于现在链接未来,要形成各种界域的融合,要提供儿童成长的不同路径,要关联开放、不断生成……要求教师的自我学习必然是多时空、多方位、多领域的,这是教师「完成自我更新、自我再造的保障」。
重回童年,
我们要用教师的100双手去推动每个儿童的100种可能,用每个儿童的100种可能去推动一种可能——儿童生命蓬勃之上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未来教育一定不是概念系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一个目标概念,也不是一个技术概念。未来教育一定是超越现代的范式变革,未来教育一定是基于本体的哲学超越。祝愿所有教育同仁能一直幸福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地走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上。
来源丨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文章分类:
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