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负”要推行,须禁“多”字经发表时间:2021-09-13 20:25 【按】为了不让不讲逻辑的诸君瞎搅和,先来明确一下“话题范围”:一.我这里只谈“语文”,而且只涉及语文中的“阅读”;二.这里说的是“教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说漫漫人生,不涉“自学成才”。 近日,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声音传遍神州大地,套一句话说还真是“引起热烈反响”。“减负”,很重要。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确是太过沉重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他们的成长。 就语文学科来讲,造成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多”,而且“多”而“滥”。阅读教学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其核心就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而学生上了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到高考时却读不懂试题的文章(这不说命题者的问题)。为什么?怎么办? 语文教材主编说:“语文教学病症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少。”所以“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要“用考试倒逼你读书”。上海还有一位老先生与之唱和,说:“我坚持必须多考记忆背诵阅读面,以改变当今少读书不读书的局面,真正做到减负,并使得那些机构无所逞其技。”这念的都是“多”字经——老先生的逻辑有点怪,他说要通过“多”来“减负”。在实践上,弄什么“必修”“选修”“必修中的选修”啊,还有什么“群文”啊,“长篇”啊,都是在落实一个“多”字。 现在的中小学生,课程多,活动多,语文课在高中每周只有四五节,你让他“多”读,他“多”得起来吗?即使“多”了,就真的能“会”吗?退一步说,如果语文教学就讲一个“多”字,语文教师的价值何在?语文课还有必要设置吗? 我们认为,真要把“减负”落到实处,必须摒弃“多”字经,而走科学之路。 讲科学,就是循规律,少而精,负担减下来,效率提上去。阅读教学,需要探寻四个方面的规律:文本自身的规律,教师备课的规律,教师执教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获得“自能读书”的能力。而文本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认识其规律、自觉地遵循其规律去读,去解,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思路,从而能自己把书都明白。 展开一点说,文本具有三大普适规律:关键信息导引律,文内诸因互解律,文外诸因互解律。 要把文章读明白,首先要整体把握,而要整体把握又必须通过关键信息,这就是“关键信息导引律”。当然,什么叫“整体把握”,什么是“关键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个概念上,要具体化,让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从自觉到自然地感知其信息,求得整体把握的效果。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之间具有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发的关系,这就是“文内诸因互解率”。《岳阳楼记》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跟据上句的“翔集”,就知道“游泳”是两个词,两个不同的动作。《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之令既然是对“群臣吏民”的,那后面虽说是“群臣进谏”,其实是包括“吏民”的,这里不过是用了“借代”修辞而已,况且如果只有“群臣进谏”又怎么能“门庭若市”呢? 文章之作,总离不开特定作者的特定情怀,以及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而且事之常理、人之常情也总会有所制约,据此而解文,就是“文外诸因互解律”。读朱自清的《背影》,不了解长袍马褂是那时候的“常礼服”,也不知道扬州人祝福人“走运”叫“走局”,就体会不出父亲对儿子的那一片深情,也理解不了作者为什么见到父亲的背影会那样动情。这就是“以事解文”。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说“吾妻之美我者”云云,这个“美我”不过是“说我美”,绝不是什么“认为我美”的“意动”。因为其妾、其客也都“美我”,怎么会因为“畏”因为“有求”而“认为我美”呢?这就是“以理解文”。 教师备课,要遵循“三维目标”的规律。面对一篇课文,当然自己要认真研读。在自己“读明白”的基础上,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施教“方法”之类,而是挖掘、确定此一课文在养成学生科学的读书态度与科学思维方面的价值。比如上面提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以理解文”与“以文解文”中的“连义互解”,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而《背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以事解文”的引导。教学方法,还有施教程序,都要精心设计,但都必须突出核心价值,不能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一些看起来“热闹”的花架子上用功夫。 教师在课堂上施教,我们总结的有效规律是“五字方针”:选例子,指路子,做样子,给场子,挂牌了。课时不多,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拿出的必须是最有教学价值的篇章或某文的某部分。教师要有发掘价值的慧眼,还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一些一览无余的东西,不要拿来在宝贵的课堂上浪费学生的青春。例子既定,教师要揭示文本规律,并做“示范动作”,展示出思维路线,把学生引导到循律而思的道路;接下来就得给时间,让学生进入实践过程。最后,对学生的实践要有讲评,加以鼓励,就是挂金牌挂银牌了。这最后一步,对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都很有作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在教师一方是“五子方针”,在学生一方则是“四个环节”:首先是“指导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接着是实践性学习,这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同学互助的;第三步是“总结性学习”,有教师的当堂总结,更有学生自己的总结,我们的办法是让学生写“三新笔记”。“总结”这一环节绝不可少,少了,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效率会大大降低。最后,是“拓展性学习”,在写“三新笔记”时实际已包含有“拓展”的成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然可以做更多努力。比如作缩写改写,统理因果,比较异同,等等。 文本、备课、教师教、学生学,各有其规律,只能简述如上。有兴趣的同仁不妨参看一下拙著《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我们相信,摒弃“多”字经,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既能减负,又能提质增效,同仁不妨一试。 2021年9月7日于北京双清苑
文章分类:
教师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