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结合“院士之乡”资源禀赋和港口智造产业优势,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系统打造“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多元赋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高效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4年以来,全市科学教育工作成效突出,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涌现,学生科学类赛事活动国际、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相关工作经验5次被教育部刊发,并被《中国...
01素养导向的教学框架设计:以核心素养为轴心的课堂革命当我们站在新课标的起点上,是否曾思考过:科学课堂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让学生记住“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还是培养他们用科学思维解释火山喷发背后的地质运动?是教会他们背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还是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一杯冷牛奶如何被热水加热?答案不言而喻。新课标的核心,正是将“知识容器”转化为“素养载体”,让科学教育真正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咱们聊一个有趣的话题——科学素养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怎么让孩子学科学不光是背知识点,还能真正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01科学方法教育——别让“方法”成了课堂的隐形人科学方法教育为啥重要?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教孩子骑自行车,如果只告诉他“脚蹬子要转,车把要稳”,却不让他自己上车试试,他永远学不会。科学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上车蹬两脚”,摔了再爬起来,最后总结出“怎么蹬才能不摔”。比如“溶解快慢...
人工智能无疑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第一科技热词。无论是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均授予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还是近日国产人工智能产品DeepSeek的异军突起,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融入科学和社会各领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小学科学教育》2025年第2期特推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专刊。本期专刊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教育,...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基础教育阶段的高质量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基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视不足,造成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近日,泉州市教育、宣传、网信、科技、科协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泉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五大行动计划》,将实施“夯实学校主阵地行动计划”“拓展社会大课堂行动计划”“锻造师资队伍行动计划”“培育‘未来科学家’行动计划”“强化条件保障行动计划”,强化面向全体的科学素养培育及关注个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形成“县县...
科学教育不只是培养科学家,更重要的是培养会思考、敢创造的人。作者 | 本报记者 褚清源温州的科学教育格外“燃”。作为中国创客教育的发源地、数学家的摇篮,浙江省温州市用20年时间,探索形成了从家庭到学校、从线下到云端、从城市到乡村的全链条科学教育生态。在这里,小学生开发“虫脸识别系统”,初中生用3D打印火箭燃料舱,偏远乡村的实验室里也能诞生全国科创大赛金奖。如果说“家庭实验室”让孩子有了自己专...
01拥抱AI,警惕“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全国政协常委、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智慧教育实现普惠教育。”谭铁牛认为,人工智...
(张冬梅校长)编者按:3月7日,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北京市将围绕AI“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六大核心领域,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探索AI赋能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场景式、浸润式、融合式实践育人体系,推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迈出新步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简称“人大附小”)是北京市智慧校园...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与两极分化双向增强的背景下,公众的认知积累与理性行动之间出现了诸多悖论,给全球科学教育带来困境。解决气候、能源、环境、医疗、经济驱动发展等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既是今天交叉科学研究的核心,又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议题。面对这些重要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科学家参与到科学教育的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之中,从面向所有人的科学教育目标出发,促进学习者对科学事业运行机制和探究过程的...